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秀芬 《魅力中国》2014,(26):83-83
王素君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被广大观众称为豫剧的“小生泰斗”。“王派”小生的声腔特色首先取决于她的极具特色的嗓子与长期以来对豫剧艺术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同样是一种旋律,但若从王素君的口中唱出,便别有一种风味在里头,给观众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使无数个观众对其豫剧唱段的音色如痴如醉。本文以豫剧《必正与妙常》中潘必正(生)的唱段“秋江河下水悠悠”与豫剧《西厢记》中张君瑞(生)的唱段“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为例,对王素君的小生声腔特色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2.
何碧玲 《魅力中国》2014,(23):106-106
《西厢记》后,出现大量“才子佳人”模式的元杂剧,但细读文本可发现其创作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都或多或少对《西厢记》有相应的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白朴代表作《西厢记》进行文本细读,以其中两个方面为例,分析其与《西厢记》的异同,以更好对“才子佳人”模式的元杂剧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艾芳 《魅力中国》2010,(8X):282-283
振兴戏曲艺术其前提和基础是开展戏曲艺术教育工作,培养未来的高层次的戏曲观众。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通过戏曲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戏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弘扬和传承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齐璘 《魅力中国》2010,(14):135-135
美剧《绯闻少女》受到中国观众,尤其年轻一代的热议和好评。这部剧至今仍在更新过程中,但其对中国观众的影响力源于“读图时代”网络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给中国观众带来的新鲜感及审美情趣,以及各色人物形象在整部剧中表现出的诸如家庭的温暖,友谊的界定与反叛,紧跟时尚潮流等因素所激发出的对此剧产生鲜明的道德评价与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亮相2009年第13届重庆新年音乐会主场,由中国首席指挥家谭利华、中国川剧声腔第一人沈铁梅、现代交响乐才子郭文景首度联袂打造。这是一场古老戏曲声腔与时尚现当代交响乐的深度融合、一场东方文化和西方艺术的精彩对话,注定让川剧这一本土文化迸发出震撼民族和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审美要求、思想内容和矛盾塑造、消费价值角度几方面分析比较了《红楼梦》文本接受与舞台剧接受的异同点。认为舞台剧与文本在接受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舞台剧带有一定的市场消费特色,而文本具有持久的魅力。舞台剧的欣赏效果需要与文本相配合,才能领略和感受到《红楼梦》真正的艺术和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7.
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亮相2009年第13届重庆新年音乐会主场,由中国首席指挥家谭利华、中国川剧声腔第一人沈铁梅、现代交响乐才子郭文景首度联袂打造。这是一场古老戏曲声腔与时尚现当代交响乐的深度融合、一场东方文化和西方艺术的精彩对话,注定让川剧这一本土文化迸发出震撼民族和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是明朝戏曲在全国范围内最为兴盛时期的经典之作,无论从文学性、思想性来看,还是在戏曲表演、声腔发展方面,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十庆 《魅力中国》2013,(8):344-344
豫剧黑头声腔音区偏高有其历史形成的原因。然而,服从女声同腔同调演唱才是产生这一声腔音区偏高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这种声腔唱法久而久之不但在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演奏之间,还是在演员与观众之间均达成了约定俗成的默契,特别是在喜爱黑头声腔观众的心里已积淀成审美定势.尽管人们对这种违背男性嗓音自然生理规律的现象早有认知,但是今天要想改变它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此.豫剧黑头声腔要想发展变革就必须突破这一瓶颈。  相似文献   

10.
王春雨 《魅力中国》2014,(11):270-270
戏曲艺术历史久远,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有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审美取向,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古老典雅的艺术情韵,承载了传播传统文化和正统价值观念的重任,历经积累和沉淀从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久以来,戏曲将艺术和文化巧妙融合,使之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融表演、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服饰、道具等于一炉,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活跃了百姓生活,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建英 《魅力中国》2010,(11):112-113
传统戏曲如何才能在现代生活中赢得市场?已成为戏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戏曲乃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应始终保持其传统艺术形式。做到“原汁原味”。才能保证原有的戏曲观众不再流失,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认为戏曲已是陈旧艺术,与当代生活节奏、欣赏需求格格不入,必须全面彻底进行变革,向其它现代艺术靠拢或另辟路径,才能调动现代观众的情趣与爱好。  相似文献   

12.
李中山 《魅力中国》2013,(29):103-103
河南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他一生所钟爱的戏曲舞台、一生所奋斗的戏曲事业、一生所尊敬的戏曲观众,但是由他创立的海派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却成为了河南曲剧宝库中的珍品。广为戏曲界专家所推崇与研究,广为曲剧界后人所学习与传承,广为曲剧票友所模仿与传唱。  相似文献   

13.
王丹 《魅力中国》2013,(20):108-108
笔者从事电视传媒工作多年,由于特定的戏曲节目策划编排,力求以电视传媒的视觉及当代审美情趣的多方位视觉呈现深邃博大的传统戏曲艺术。豫剧是一张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名片,崔派艺术更是其中一朵绚烂的奇葩。那宛若幽兰的清香总能沁人心脾、意境深远。通过反复的节目编排和执行导演,笔者由衷认知崔派艺术包含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层的内涵,有着独到的艺术境界,是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又很难说明的那种境界。  相似文献   

14.
张英英 《魅力中国》2013,(32):127-127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让地域文化走进校园,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在幼师语文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汇报》对描写徐志摩爱情故事的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作品和演员,发表了一组有关思想内涵、人物造型和演员表演等方面的评论文章。其中谈到,如今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对一些“歪瓜裂枣型”演员走红的逆反,说明演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我看,这个观点,是十分明智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杜甫诗作《房兵曹胡马》两个英译文本的研究,阐述在翻译过程中将归化和异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传播中国文化以及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门     
中国的门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从古至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 从民宅的门到宫廷的门,从庙宇的门到学校的门、公园的门、商铺的门、楼 宇的门、监狱的门、城门等等,大门、二门、邑门、里门、闾门、巷门、坊 门、墙门、角门、边门、腰门……华夏历史多"门"。有学者对中国古典名 著《红楼梦》空间叙事艺术作过研究,称《红楼梦》叙事视角是从门切入的。 诸多形式和名目的门,折映着各个时代和地域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它还 是多种文化符号的承载体。  相似文献   

18.
舞蹈服装设计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揭示,在它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是重要元素;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可忽略;人物身份、地位和民族性要加以体现;审美情趣要表露无遗;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要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韩锋  毕文君 《老区建设》2023,(10):51-58
从历史与现实的方向对胶东红色文化进行深层次多维度阐释,是由新时代构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的必要性所决定的。胶东红色文化的历史遗存丰富,留下了许多值得挖掘的大文本形态。在由历史记忆向文化重述的功能性变迁中不同形式的红色文本成为文化史、社会史的细微载体,对它们的发现与辨析不仅扩大了胶东地域文化与微观史研究结合的视野,也为胶东红色文化在由《胶东大众》到《胶东烽火》的媒介呈现中实现情感动员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田冠军 《魅力中国》2011,(4):276-276
由我的恩师、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和曲剧表演艺术家董秀娟领衔主演的《卷席筒》——剧于1979年拍成了彩色戏曲故事片。随着这部戏曲电影艺术片的在全国和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发行。一时之间,河南曲剧这个地方小剧种再一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郑州市曲剧团的知名度在全国戏剧界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海连池、董秀娟等艺术家的名字也被全国戏曲观众所熟记干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