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商》2015,(46)
余华关注于文明遮挡下的原始人性,通过零度感情的笔触对暴力和死亡的描写,反映了生存的荒诞性和生命的坚韧,折射出人性的种种可能,本文通过弗洛姆的人性理论对余华作品中呈现的原生态人性进行分析梳理,以新的视角,由人性切入,对余华作品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裴海燕 《商》2012,(24):138-138
本文主要从余华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悲悯情怀入手,以《兄弟》为例,论述余华内心所至始至终恪守的悲悯情怀是以表现人在无序疯狂的时代面前所产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3.
声调是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以日本留学生为对象,以汉语双音节词的声调为内容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出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偏误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4.
余华,现当代作家,以独特的叙事魅力获得文学界的关注与认同。推其受崇原因,应归功于他个性化的叙事艺术。本文就《许三观卖血记》从叙事主题、叙事方式、叙事策略、叙事风格四个大的方面对余华的叙事艺术进行全方位的透析,试图发现并剖析余华独特的叙事个性。  相似文献   

5.
余华短篇小说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外之味,使用寓言式象征的表现方式将小说的意义无限延伸,这种整体的象征类似象征主义中超验象征主义的手法,以此探究余华小说超验的世界和他创造象征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讲故事的策略和抽象的伦理思考的结合是"叙事伦理"的核心特征。文学语境中的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也是一种现代性伦理,它的重点不是在揭示或解释现实理性伦理的主题呈现,而是在考量虚构语境中文学元素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伦理境遇性及其可能性。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和研究者而言,安东尼·伯吉斯作品的叙事伦理和后现代叙事技术,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的作品融合了实用主义与流行文化、现实与虚拟世界,它丰富的想象、双关及黑色幽默带给人们无限的愉悦和有趣的思考,技巧上元叙事、潜文本、涂抹的使用更给作品平添了诸多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作品中音乐节奏的运用、低俗语言、反讽的叙述方式、特殊的叙述视角,使得作品丰富而且生动,拥有广阔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7.
时事进入作品,会发生程度不一的扭曲,成为文学幻相。审美传统、下层视角、乡土观念、文化领袖的引导、商品经济的诱惑,都会对其叙述话语构成扭曲与填补。周顺昌被逮引发民变,只是晚明党争的一个插曲,却因其激发公众想像被反复传写。张溥借之吹响新一轮党争号角,不仅影响了士林,而且在时事作品中也得到广泛共鸣,显示了他作为复社领袖的鼓动才能。但时事作品的民间立场、独特视角及其复杂情绪,与张溥始终保持距离,并最终超越了他。因而本质上,时事叙述是社会情绪和思想变迁的纪录。  相似文献   

8.
张秀伟  李海峰 《致富时代》2010,(11):199-200
该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品的叙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在叛逆中体现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两面性。  相似文献   

9.
裴和平 《华商》2008,(11):84-85
贾樟柯无疑是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他的电影作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当下中国的现实图景和众生世态。本文着力于分析他电影作品中构建的"故乡"与"他乡"影像空间,从中揭示贾樟柯电影的叙述策略和文化主题,即人的生命本真冲动于生存环境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在这里无论何种金属材料的皱褶情绪总比材料的其它性格更能打动我,去解读材料,并通过随意成型的雕塑手法去展现材料与形体的自然美,这是我创作这些作品最主要的热情……材料的选择和随意的工作方式,使我的作品不叙述任何故事,不描摹自然中任何物体,作品就是作品本身,只有形体的自然和材料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动画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艺术文化及艺术形式逐渐溶入我们的生活,动画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它和所有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富含情感内容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它叙述着感动,传递着爱心,只有童心才能唤回爱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童心是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灵感的源泉,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对事物的一种态度,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金定海 《中国广告》2003,(8):137-140
本月点评: 今夏,随着人们对SARS的逐渐淡忘和社会经济的复苏,广告业也重新活跃丰富了起来。本月优秀的广告作品大多来自产品服务形象类,在广告的表现手法上,一些外来的品牌仍旧优于国内的作品,电视广告优于平面广告。喜力啤酒的激情,阿迪达斯的经典,百威的幽默,IBM的专业,这些作品都是通过简单的画面与趣味的叙述来表现自己的品牌特色,画面冲击力强、阅读轻松是制胜的关键,消费者才能过滤众多信息对其产生好感并达到记忆的效果。相比之下,国内的平面广告在创意和表现上略显平淡。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兄弟》可以有多种读法。它可以是一部情节波澜的历史小说,也可以是部浩瀚的史诗。余华有意选择了离我们今天最近也最切身的两个时代,而连接这两个时代的轴心就是李光头和宋钢这两位亲兄弟。作者为这两位兄弟花费了差不多同样的精力与篇幅,不过李光头也许要比宋钢更加抢眼,这多半是因为李光头奇迹般的发迹史。我们可以读解出李光头致富背后的社会变迁与体制转型,以及由之而来的伦理与价值的颠覆与新生。李光头的经历几乎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新时期商业史的绝佳坐标。  相似文献   

14.
夏明 《市场周刊》2013,(7):76-77
对余华的记忆还停留在当年那本《活着》,人们纷纷在这本叫“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相似文献   

15.
张豫 《致富时代》2016,(4):405+408
刘墉先生的作品多以贴近生活的点滴、灵动自由的叙述以及耐人寻味的意蕴所称道,读者众多,饱受赞誉,共鸣强烈。其中,激励青少年成长的作品与处世散文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在如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平台以及各种快餐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他的作品并没有淹没在这大潮中,而是依然享有相当的受众,原因何在?本文以点带面,以《爱何必百分百》为例,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刘墉先生作品吸引读者的原因,发掘他作品中的闪光点,也同时为在文学创作中不断探索的读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讨论斯威夫特在代表作《格列佛游记》里运用的文学手法,以幽默丰富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意义深远。这本小说是早期最深刻的乌托邦小说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朱文娇 《商》2014,(31):109-109
目前,手机阅读对大众出版市场,冲击越来越大。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品还是手机阅读作品,其受欢迎程度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手机阅读畅销作品的写作技巧,不仅可以为网络写手的创作提供有力的借鉴,也可以为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和编辑工作的重新定位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发。文章选取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网(http://read.10086.cn/)畅销总榜前100名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叙述方式、开头、卖点三个方面探讨手机阅读畅销内容的写作技巧。从而发现手机阅读畅销作品在写作方式上所呈现的一般规律,为手机阅读作品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画廊展讯     
《中国拍卖》2009,(8):72-73
寓言式的后遗症展时间:7月31日~8月30日地点:沪申画廊(上海) 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将举办高世强、关伟、王浪、吴俊勇、庄辉五位当代艺术家联展。他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观众进入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叙述使用隐喻和符号来展现当代深层的社会心理和精神原理。传统的寓言通过不同艺术家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已被重复地叙述,一些艺术家已经创造了他们自己的虚构故事来反映他们的细节状态。上世纪末寓言已经通过文化和时间的交融来影射普遍利益和一个不断一体化的世界。在这个展览中,五位艺术家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仅存的传统寓言留给了21世纪的人类。  相似文献   

19.
李文文  王世民  马捷 《商》2013,(18):321-321
《洛神赋》这篇作品本意是要书写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破灭后的满腹惆怅与悲哀,但作者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通过一个曲折离奇的悲剧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以亲身经历来叙述的方式构建全文。我们从这篇文章的不同层面可以感受到曹植的性格特征及他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十七年时期,刘真、路翎、王愿坚、赵寻等人反思战争创伤,他们惋惜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揭示战争对美好人生的戕害,并提出修复、治疗战争创伤的美好愿望。但是借助与苏联同时期相关作品的对读,尚可发现这些作品仍有其未能或不敢触及的"伤疤"。一方面,当个体生命追求与政治伦理相矛盾时,偏倚后者;另一面,由于二者的矛盾,导致文章叙述上的"裂缝",出现僵硬的"缝合"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