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现代司法理念是支撑和推动司法改革的本源性因素。司法主体对司法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进而认识司法客观规律的过程就是确立现代司法理念的过程。现代司法理念的内涵及其价值定位本质上为司法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金炫兑 《时代经贸》2011,(14):11-12
人民参与司法是人民主权和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在此原则下,文章对民众参与司法的具体制度实践——陪审制和参审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就此提出了对中国司法参与建设的借鉴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民参与司法是人民主权和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在此原则下,文章对民众参与司法的具体制度实践--陪审制和参审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就此提出了对中国司法参与建设的借鉴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民法院是中国的审判机关,同时也行使国家司法监督权。人民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司法审查的形式来实现的。但目前在中国行政立法享有司法豁免权,这就使行政法治成为一句空话。从美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将中国的行政立法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是十分必要的。要想真正实现行政法治,首先应在立法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司法审查权;其次要明确司法审查中人民的审查要件、审查对象及审查标准;最后要提高法院的在司法审查中的地位和司法上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遇到的诸如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中国人“息讼”的观念、许多司法人员执法犯法等一系列问题,除了我国法律本身存在的一些漏洞外,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法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西方人神圣,  相似文献   

6.
论ADR的司法程序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R概念源于美国,是一种在司法程序内迅速解决纠纷的新的方法和手段。它的魅力在于它的程序价值,主要包括效率价值、公正价值、补充性价值。但中国的司法改革思路集中在诉讼制度的改革,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即ADR制度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为提高“司法效率”,简化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复杂程序,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创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构人民调解制度,建立ADR制度。  相似文献   

7.
章朝辉 《经济研究导刊》2010,(32):209-210,22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渐深入和司法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尽快培养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并为广大人民法官所认可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凝聚法官队伍战斗力、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代表全国法官宣布"公正、廉洁、为民"是人民法官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温万名 《经济师》2008,(7):42-43
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法律“进入”广大农村并“嵌入”乡土社会秩序的实际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切实重视农村的法治建设,这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董必武同志是我国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是新中国法制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学习和弘扬董必武同志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民司法”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文章分析了新时代加强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经济基本特征以及产业增长动力等一系列变化对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反思了近年来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现象和原因,从唯物史观出发,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凝聚金融共识基础、激发共建动力、搭建共享平台,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基本规律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的主要内涵,从数量、质量、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以正确的虚实经济关系观、政府市场关系观、公平效率关系观为保障,构建立体式的金融发展新坐标。  相似文献   

10.
普金霞 《经济师》2010,(8):89-92
我国历史上存在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司法实践,形式较不固定功能单一仅限于司法工作方法。在当前司法改革的前提下,最高人民法院主导开展的案例指导制度则是彰显司法理性体现中国特色的案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开是中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司法基本原则。司法公开具有提升司法能力、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等价值功能。当前南京地区法院正大力开展"十万群众进法院"活动,作为司法公开的一种重要形式,该活动对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减少社会纠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为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处于起步阶段的当下,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法经济学原理为视角,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环境司法审判体制,对于更好地实现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13.
作为解决环境纠纷的最终手段,环境司法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环境公益上的重要功能是无可替代的。然而,现实中的中国环境司法却处于效率不高、能力不强、作用有限和效果欠佳的窘境。原因是目前中国环境司法效能依然受制于司法技能不足、法律依据不够和司法独立有限等因素。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法制进一步提高环境司法主体的司法能力,发挥环境司法能动的积极作用,拓展环境司法的引导功能和加强环境司法指导监督等,不断提升中国的环境司法效能。  相似文献   

14.
笔者作为80后的新生代人民法官,还在中学时代。就对父辈工作室的法律书刊产生浓烈的兴趣。自2004年以来,人民法院自上而下要求“和谐司法”、“司法为民”,提出诸多促进社会和谐的司法举措,这些提法与举措。令人想起父辈那一代人经历的渐行渐远的历史,笔者从历史的返照下,探索从人民司法到司法为民的转变,发掘其演变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梦的人权价值引领,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着力强调公正司法,使我国的人权司法保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十八大强调“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建设规范了中国人权司法保障的制度设置,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总方略则是为我国的人权司法保障建设指明了根本性的司法理论依据和司法实践指导,从而使我国的人权司法保障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吗?在市场话语的主导下,收视率被视为传播效果的"客观"反映和一种"民主"的表达。出于对这一说法的回应,本文试图揭示,收视率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构性产物,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在中国,收视率的商品化和收视率调查的制度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与电视媒体的社会主义属性之间形成张力。本文认为,"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作为一种市场话语,简化和遮蔽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文化矛盾及媒体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在由政治与经济权力共同主导的中国广电系统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收视率的商品化和制度化使"受众"取代了"人民",使资本积累的目标取代了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违背了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社会主义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宗旨。  相似文献   

17.
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吗?在市场话语的主导下,收视率被视为传播效果的“客观”反映和一种“民主”的表达.出于对这一说法的回应,本文试图揭示,收视率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构性产物,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在中国,收视率的商品化和收视率调查的制度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与电视媒体的社会主义属性之间形成张力.本文认为,“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作为一种市场话语,简化和遮蔽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文化矛盾及媒体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在由政治与经济权力共同主导的中国广电系统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收视率的商品化和制度化使“受众”取代了“人民”,使资本积累的目标取代了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违背了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社会主义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宗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困扰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些陈痈痼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司法定位的长期偏差,价值认识上的失衡错位,司法机制的泛行政化倾向,司法效率亟待改善,司法环境不容乐观,司法保障欠缺等问题表现突出。司法工作应以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为目的,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司法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其"定纷止争"功能必须突出。  相似文献   

19.
司法能力是一个内容丰富、含义广泛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司法道德、司法品格、司法方法、司法环境、司法效率、司法质量、司法效果等。它是法官群体司法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合的、综合的和全面的司法能力的有机统一体。法官的司法能力是指在司法活动中应当具有的认识、了解、分析、解决或确认与法律关系密切的事实纠纷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集中表现为法官运用法律解决和处理各种案件的能力,而法官的群体司法能力的综合反映则构成了法院的司法能力。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是指法院作为整体认识和把握司法规律.运用司法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素质、方法和技能,具体而言就是人民法院在党的领导下,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遵循司法审判工作规律,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依法独立审判职责  相似文献   

20.
吴宏放 《经济师》1999,(10):8-10
中国50 年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创造的实践。文章从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物质基础、实践层面、发展空间、价值取向等五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