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要求农村低保支出应有效地保障贫困地区具备提供大致均等化农村低保服务的财政能力.本文运用边际受益归宿分析技术,实证测度了2008~2012年中国118个地级市的农村低保支出边际受益分配状况.研究发现,农村低保支出的边际受益率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富裕地区是新增农村低保支出的最大受益者;从动态角度观察,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农村低保支出边际受益率的差值在逐渐扩大,从2008年的0.6453增加到2012年的0.8912.这表明,农村低保支出受益分配的公平性有待改善.基于此,建议政府完善现有农村低保转移支付分配体制,提高农村低保资源配置效率,以提升贫困地区的受益水平,做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在保障贫困者的最低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民族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起步晚,实践经验不足,存在着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发达国家先进的低保制度立法理念及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水平基本制度,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其具体实践中却产生了诸如拼保、轮保、人情保等异化现象,严重背离了制定这一制度的初衷和价值取向。通过以河南省虞城县为例,发现该地在农村低保实施中存在不公平现象,低保金没有及时发放,低保工作管理欠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低保对象界定执行模糊且不能灵活调整等问题。完善河南省虞城县农村低保的对策:采用投票方式确定低保享受对象,将农村低保实施绩效纳入基层管理者绩效考核,进一步优化农村低保功能。  相似文献   

4.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随后两项制度衔接工作逐步在各省展开。而在贫困人口较多的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城乡低保减量提标方案》,指出通过城乡低保减量提标,确保城乡低保标准、保障范围与扶贫攻坚进程相适应;提出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文章通过调查针对黔西南州在执行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旨在探索解决"两线合一"问题的有效路径,为其他地区的政府部门开展衔接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商》2015,(36)
农村低保边缘救助,是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补充。低保边缘不同于低保,低保边缘的资金、医疗救助享受者为大病患者本人,家庭其他成员并不能享受。低保边缘救助需要申请人本人患有规定的13种大病中的一种,并且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以内。由于农村低保边缘救助对象的界定加入了更多的元素,给农村低保边缘救助的审批也带来了更多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新华网辽宁频道报道:《辽宁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困难家庭,可以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同时,这个办法将符合农村低保标准的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以及非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也纳入到农村低保范围。但有赌博、吸毒、非法婚姻、非法收养或者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等行为的,不享受农村低保。该《办法》于2008年12月10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7.
《商》2015,(27)
我国自2007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的水平不断提高,低保制度受益群体越来越多;但是在我国的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公平化问题不断突显出来,本文从制度不公、过程不公、结果不公平三方面对低保制度的公平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温凤麟  温月芬 《品牌》2013,(6):16-17,38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保障农村特殊困难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不仅迫切需要,而且切实可行。本文针对山西省农村低保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云南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在去年扩大到300万人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再增加30万人,使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到330万人。自2007年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云南就将全省22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平均每人享受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去年以来,云南先后两次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平均每人每月补助提高到50元,  相似文献   

10.
发展需要靠资源,更要靠思路。一些村庄没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只得靠灵活的思路和敢闯敢拼的精神。通过研究一个资源匮乏型村庄的脱贫致富模式以及农村创业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农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妇女占农村总人口半数以上,然而妇女进村委的比例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众多,有经济制约论、文化不利论、角色冲突论、资源有限论、妇女弱势论,等等。从选举制度层面加以阐释,通过对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六种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出各种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农村贫困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救济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农村社会救济却一片空白。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十分复杂 ,且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传统的社会救济模式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 ,寄希望于在农村建立广泛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是不现实的。在农村 ,基本生产条件的具备是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重要内容 ,因而 ,对农村基本生产条件的救济应是农村社会救济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救济问题 ,就必须首先拯救农业 ,对农业实施救济 ,确保农民拥有基本的生产条件。科学的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应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村寨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四川省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选择的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给各自村寨带来的收益不同,两村应克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不同条件的乡村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有助于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当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仍然存在着市场分布散乱、管理体制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流通环境较差等弊端。通过打造"农产品进城"和"城市商品下乡"的农村双向流通渠道,可以解决农村居民"买难卖难"的窘境,能够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政府应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发展农村连锁经营业,完善售后服务,以加快构建农村双向流通体系,促进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它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目标,是社会保障的必须补充和辅助。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个体家庭经济速度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应加强五保户"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人口乡城迁移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持续发生的大规模乡城迁移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养老保障的供给方面看,人口乡城迁移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但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会有所欠缺。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不仅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而且在经济上为农村地区开展社会养老提供了可能。事实上,人口乡城迁移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农村地区养老观念的转变和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合理有序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既是有效实现农村土地资产的资本化关键所在,又是大幅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保证。本文应用SPSS软件,采用Pearson方法,验证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户总收入、非农收入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应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培育特色产业品牌,拓宽劳务经济渠道等途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8.
农村缺乏有效的流通体系,导致农民卖和买的物流成本偏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本文在分析农村物流城乡双向流通的意义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物流的特征,创新性地把农产品的"进城"物流和农资的"下乡"的物流在网络的支持下有机整合,实现物流信息和流通渠道共享,从而有效的解决农村的生产与流通、生活与流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我国推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要积极推动我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大连锁,小超市”事业。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要把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注重解决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较低、市场分散、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物流市场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物流是指为农村居民与农村企业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仓储、信息处理及其相关的发生在农村区域内的物流活动的总称。由于农业和农村的特殊性,使得农村物流市场在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方面存在着区别于城市物流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