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改进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珩 《上海会计》2003,(4):21-23
一、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缺陷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纳税影响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债务法又分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而企业会计制度虽然没有明说采用何种债务法进行核算,但是,从其给出债务法的定义来看,所采用的债务法实则指损益表债务法。我国关于所得税的这些会计处理方法是具有不少弊端的。1. 采用应付税款法的缺陷。目前,随着我国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法律…  相似文献   

2.
张庆考 《财会学习》2006,(11):39-40
我国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所得税的核算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调整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对递延税款余额的影响.而债务法要求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按新的税率对递延税款的余额进行调整.由于债务法能够客观地反映税率变动引起的企业所得税付款义务或收款权利,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采用债务法.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债务法与新会计准则中的债务法却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在所得税核算方法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较之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无论是从理论上的合理性还是从实践上的实用性来看,都具有优越性。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然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完善所得税核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新<所得税>准则废除了原有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要求企业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暂时性差异,并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  相似文献   

5.
一、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1.产生背景。从国际上看,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可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由于应付税款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额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的所得税,这种方法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遵循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因此,目前大多数国家均不采用这种方法。原《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会计》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可以选用递延法或债务法(也称损益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1996年,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2…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企业应合理划分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  相似文献   

7.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建立必须遵循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税法与准则、制度对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口径、时间的不一致,产生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不同,即计税差异。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在实际操作中,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企业应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所得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相似文献   

8.
所得税的核算是会计核算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得税是个统称。在具体核算时又分成两条线: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8号一所得税》,对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新规定,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税。这与2002年以来一直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无论从概念理论、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试就核算方法的前后不同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财会学习》2008,(10):40-40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下,对于上市公司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那么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应如何核算?(北京市 郝姝瑛)  相似文献   

10.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有利于理解递延所得税费用及所得税会计的核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