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阳春 《金卡工程》2009,13(6):101-102
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商事争议的方式,早在古希腊以及中世纪时期在欧洲国家就已有采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仲裁这一纠纷解决方式在国际商贸领域的适用日益普遍。我国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了涉外仲裁的实践,现行的涉外仲裁法律制度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入世后,我国的涉外仲裁机构要面临着国外仲裁机构的竞争压力,而完善涉外仲裁的法律制度是增强我国涉外仲裁机构的竞争力,促进仲裁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仲裁法的完善有利于一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本文将从涉外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涉外仲裁的财产保全、司法审查来论述我国的涉外仲裁体制。  相似文献   

2.
陈倩倩 《金卡工程》2010,14(1):188-188
我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的效力要求过于严格,不利于我国仲裁,尤其是海事仲裁制度的发展,束缚了海事仲裁每年的受案量,放宽对仲裁协议的效力限制,是国内仲裁制度与国际仲裁制度的衔接的标志,有利于我国海事仲裁制度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卢希光 《金卡工程》2010,14(7):144-144
在国际仲裁领域,财产保全措施不仅能够在确保仲裁裁决的执行和避免不利影响、损失或损害方面发挥巨大功效;另一方面,财产保全措施是在终局裁决作出前根据事态的可能性作出的临时性强制措施,采取不当将给被申请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不公平。在我国,涉外仲裁中的保全措施是由人民法院来颁布和实施的,仲裁机构仅负责转交,而仲裁庭更是与此环节无太大关系。因此,我国仲裁界对仲裁保全制度的研究甚少,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涉外仲裁保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加强对国际仲裁临时保全制度和发展方向以及中国涉外仲裁保全制度的研究是迫切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杨柳 《金卡工程》2010,14(2):135-135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适用普通的合同法律适用规则,必须有自己的冲突规则来指引准据法的选择。意思自治的原则同样适用于仲裁协议,而且在当事人无明示选择仲裁协议所应适用的法律时,适用仲裁地法被广泛接受。而我国在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准据法方面存在着立法空白。本文旨在试图通过对比研究,完善我国仲裁立法,从而促进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梁文玉 《金卡工程》2009,13(3):16-17
立足于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优、缺点的比较分析,结合仲裁实践在我国的发展和国际演进趋势,探讨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为更有效解决纠纷、完善仲裁制度,需要在中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以实现我国仲裁与国际的接轨,使仲裁在民商事领域尤其涉外民商事领域成为重要而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之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智勇 《金卡工程》2010,14(8):222-222
伴随国际投资争端的迅速增加,国际投资仲裁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合并仲裁的启用正是为应对现实需求。然而目前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于国际投资仲裁中的合并仲裁制度的研究都相对缺乏。对于我国这样存在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合并仲裁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国际投资仲裁的角度对合并仲裁进行考察,希望引起大家对该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金融仲裁领域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架构起了一套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近的法律体系,但由于长期没有在某个地区建立起一个国际经济金融仲裁中心,因此在仲裁领域缺乏国际影响力。为此,应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在我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仲裁中心路径。  相似文献   

8.
国际税收争议仲裁制度的法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税务研究》2013,(8):63-67
税收争议问题的解决历来是国际税收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无论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还是联合国,都通过在范本中引入仲裁制度来完善传统协商制度的不足,其制度技术结构与法理基础各有侧重。本文从法律技术和法理两个角度对新引入的税收仲裁制度进行了评析,并据此提出了国际税收争议仲裁制度对中国国际税收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钱亮 《金卡工程》2009,13(3):15-16
默示保证制度最早源于英国海上保险法,后来才逐渐被其他法系或国家的法律所吸收。虽然在随后的实践中有所发展,但大体上与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中对保证制度的规定基本一致。因此,本文以英国法为对象从合法性和适航两方面将其与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比出两者在法律规定上的差异。笔者主张我国应建立和完善默示保证制度,并提出了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薇 《金卡工程》2008,12(12):35-35
仲裁的司法监督是实现仲裁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正是法院和仲裁的联系之所在.撤销仲裁裁决是司法对仲裁的监督方式之一,撤销仲裁裁决制度存在与否、以何种方式存在、相关的法律该如何规定都是撤销仲裁裁决制度必须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撤销仲裁裁决制度的概况,我国相关立法情况,对我国撤销仲裁裁决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尔曼 《金卡工程》2010,14(2):124-124
仲裁协议是仲裁制度的核心和基石,是仲裁发生的基础和前提。我国《仲裁法》和《仲裁法司法解释》对仲裁协议进行了相应规定,本文就是在结合上述法律法规,参考域外法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仲裁协议的法律性质、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际税收仲裁:理论依据、现实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国际仲裁法及条约法原理,税收协定争议具有可仲裁性,国际税收仲裁有其国际法依据。近年来,国际税收仲裁在制度构建、立法实践与实际运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与发展。随着国际税收实践的发展,国际税收仲裁制度终将走向成熟,并为各国所普遍接受与实践。但由于国际税收实践的复杂性,国际税收仲裁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金融仲裁制度体现出自身独特性质,在解决金融纠纷上有着一定优势。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金融仲裁法律制度的实施现状和完善措施进行分析,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通过完善构建仲裁制度来减少金融纠纷发生的可能。从金融仲裁法律制度具体运用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发挥政府支持作用,结合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优化调整仲裁规则,打造公正、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张天宇 《金卡工程》2009,13(12):94-94
本文旨在更宏观的层面上、以更为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临时仲裁制度的法律确认问题,希望对目前急于在中国法律上确立和发展临时仲裁制度的观念提出一点质疑,为临时仲裁制度能在更加适合的土壤上种植并生长壮大添入一些养分。  相似文献   

15.
崔馨宇 《金卡工程》2010,14(2):102-10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效率一词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仲裁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中比较高效的一个方式,因此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当然也就会发现当今各国仲裁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优点和缺陷。而近几年颇受我国学者关注的问题有临时仲裁,仲裁员制度,自裁管辖权等等,这篇文章我将主要通过自裁管辖权来看一下我国仲裁近几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颜苗丽 《金卡工程》2010,14(3):108-108
非洲商法统一组织(OHADA)在非洲商法统一立法进程中已取得了卓越成就。双轨仲裁制度体系即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0HADA仲裁制度包括两套体系,即根据Ⅸ仲裁统一法》进行的仲裁和在司法与仲裁共同法院内进行的仲裁,已经成为该地区解决商事争议最主要的机制。通过OHADA仲裁制度的研究,并且总结和抽象出其中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了解研究OHADA仲裁法律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仲裁制度的修改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璟 《投资与合作》2014,(6):367-368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发展,各国商事主体之间商事交易日渐频繁,争议增多,鉴于一国法院的判决在另一国家申请执行时会遇到种种问题,与此同时,仲裁具有灵活性,自愿性,简便性且仲裁裁决具有与法院判决具有相同的强制力,因此,商事仲裁逐渐成为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重要方法.申请撤销商事仲裁裁决是一项当事人在认为裁决有误时向法院寻求救济的措施.对于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的研究,有利于规范国际商事仲裁,维护仲裁当事人的利益,最终可以促进商事仲裁制度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文汀 《中国外资》2013,(24):22-22,24
我国采用“仲裁机构标准”作为确立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的标准。这种标准表明我国在协调仲裁裁决国籍的冲突方面没有履行公约的国内法修正义务,而且不符合我国仲裁事业发展的现实,这导致了理论的争议和实践的困境。在目前我国的仲裁理念和仲裁现实下,建议修改“仲裁机构标准”为“地域标准”作为确定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仲裁协议是仲裁制度的核心。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能使仲裁机构获得纠纷管辖权,并保证仲裁裁决得以执行。作为解决电子商务纠纷的一种新兴替代性争端解决方式,网上仲裁须通过网络以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形式缔结仲裁协议,即电子仲裁协议。与传统仲裁协议相比,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受到现行法律的挑战与质疑。本文从电子仲裁协议的实质有效性和形式有效性两方面出发,就当事人的行为能力、电子代理人、意思表示真实一致、可仲裁性、书面形式、电子签名等问题展开论述,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以支持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维护和保障网络环境下仲裁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顾益民 《中国外资》2011,(22):190-191
法人人格否认是国内法上保护公司相关利益人的重要法律工具,ICSID仲裁中为了确定管辖权也逐步发展起了法人人格否认。由于其在中心仲裁管辖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心仲裁案例的分析,厘清中心仲裁对法人人格否认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法律路径,并对我国如何认识和在实践中如何处理与中心仲裁有关的法人人格否认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