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月爆发的的广信事件在国内外金融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广信事件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其原因在于它打破了外债偿还由政府统包的传统模式,是中国金融业真正走向市场所迈出的一大步。但事件结局终究是以一家曾为地方经济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窗口公司的破产而告终的。因此,如何从这一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我国的外债管理工作就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广信事件及其影响广信全称为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1980年7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企业,1983年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为非银行金融…  相似文献   

2.
中国外债风险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举债“窗口”危机给中国的国际信用造成一定程度损害,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分析了中国外债及其管理现状, 提出组建适应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形势的外债监管机构“中国外债监管委员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宗林 《发展研究》1999,(11):31-32
1998年10月6日以来,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广信”),香港注册的粤海及广南等在港中资机构(在香港亦称“红筹”)的债务危机陆续曝光,在香港掀起了轩然大波。红筹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巨大震荡和骨牌效应也接踵而来。香港银行业因此而受到重大影响。 一、多家红筹现危机 1999年,香港银行面对红等公司出现的严重金融问题而受到拖累。 首先是1999年1月10日广信申请破产,亦即以广信370亿元(以下均为港元)负债,而只有200亿元资产来论,香港银行贷给广信的贷款如没有抵押,则要全部撇帐。随后,广信在港…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国家外债的特点朱炳文外经贸部经研所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状况继续改善,外债增长速底放慢,外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债还本付息额减少,财政状况略有好转。一、外债增长速度放慢发展中国家的外债1992年为15340亿美元,比上年的148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柳琳  钱慧 《经济论坛》2001,(6):24-25
外债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截止到1999年12月底,我国登记外债余额1518.3亿美元(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增加57.9亿美元,增长4%。在这些外债中,中长期外债余为1366.5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151.8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郭慧明 《经济纵横》1997,(12):27-29,35
我国外债问题初探□郭慧明一、我国外债的现状70年代末,我国纠正“左”的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展开大规模的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为了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我国开始重新举借外债。由此我国外债迅猛扩展。首先,外债规模急剧扩大。1978年我国...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广信”申请破产,引起了国际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在国内金融界更产生了强烈震动。在经历了触目惊心的东南亚、巴西金融大动荡,心仍有余悸之际,“广信”破产暴露出的我国金融业内的风险与顽疾让人们抱有极大地忧虑。“广信”依法申请破产,是喜是忧,会产生什么...  相似文献   

8.
晚清铁路外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近代化的重要基础。近代中国的铁路,主要是利用外债兴建的,而铁路的主要干线和基本框架,是在晚清形成的。本文拟对晚清的铁路外债有关阶段、外债类别、外债抵押等三方面的问题作论述,以求教于史学界同行。一、晚清铁路外债的四个阶段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是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吴淤铁路;188年开平矿务局兴筑的唐青铁路的落成,揭开了中国自己修筑铁路的序幕,自此到]919年辛亥革命爆发,晚清政府筹借了大批外债用于修筑铁路,大致可…  相似文献   

9.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4月22日结束,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的“广信事件”的处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年1月15日,广东省法院和广州市、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广东国投等四家企业破产案,这是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破产程序的第一例,因此受...  相似文献   

10.
外债偿还能力分析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偿还其已利用外债或将利用外债的能力和水平的评价,是决定一国或地区外债适度规模的重要依据。外债偿还能力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充分、有效地利用外债,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加强外债管理,促进外债借、用、还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外债偿还能力的分析指标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债偿还能力必须依据两个标准,即生产能力标准和资源转换能力标准。生产能力标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拿出一部分国民收入偿还债务本息后不会影响其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资源转换能力标准是指用于偿还外债的那部分国…  相似文献   

11.
刍议外债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自1979年恢复对外举债以来,到1997年底,外债余额已达1309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务国。虽然我国有关外债风险的指标如偿债率、债务率和负债率目前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但外债规模的迅猛增长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忽视外债风险管理是导致自1997年7月以来不断深化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目前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式下,如何防范外债风险,从而提高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分析外债风险的成因入手,进而提出规避外债风险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及宏观基础,以求对我国外债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一、吉林省利用外债的适度规模及其意义1.外债适度规模的概念和特征。外债的适度规模,是指外债对国内资金只起补充作用而不起替代作用时,国内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具有偿还能力的外债规模。利用外部资金数量不到位,意味着可以通过使用外债获得经济效益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不能填补国内的资金缺口;利用外部资金过多,则因使用外债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导致获益能力的降低,同时,会增加筹资成本和风险,甚至引发偿债危机。外债的适度规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适度规模是由外债的需求与偿还两个方面的回亲共同决定的,是利用外债的一种最佳状…  相似文献   

13.
北京民国政府时期铁路外债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民国政府时期铁路外债述略孔永松,蔡佳伍对中国近代铁路外债乃至于中国近代外债来说,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铁路外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此期间,铁路外债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以及各笔外债之间关系之复杂等等,均为清末和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铁路外债所没有。本文试...  相似文献   

14.
孙捷 《财经问题研究》1990,(12):24-27,20
一、外债的概念和范围科学、准确地为外债定义,并正确地理解它,这是管理外债的前提,当然定义可以根据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但基本内涵是一国对其国外所负的债务,简称为外债。国家外汇管理局1989年11月10日公布的《外债登记实施细则》为外债下的定义是,“外债系指直接从国外筹借并需以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这一定义有两点需要特别明确:第一,外债是指国内企业、机关、单位在国外筹借的资金,这些资金当然是用外币表示的;第二,这些对外借款必须具有法律性的契约关系,不能是其它无法律效力的书面或口头协议。  相似文献   

15.
巴曙松 《经济师》1996,(11):24-25
外债管理及其管理模式的变革巴曙松所谓外债.是指国内外经济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如果其经济发展受到国内资源不足的限制,就可以通过利用国外资源来解决。外债就是这样一种利用形式。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界的债务危机引起了对外债管理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16.
警惕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外债指标调整以来中国短期外债的超标,以及2003年下半年以来,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条件下,外债规模的急剧膨胀,再次将中国外债风险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对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已予以充分的关注,但其着力点集中于外债的短期静态指标考察,包括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和短期债务率等,很少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其长期内的潜在风险。本文则试图借助于国际外债风险的经验指标,对中国外债的短期和长期风险予以综合考察,包括:可偿付性风险、结构风险和动态潜在风险,并就新形势下,如何防范中国的外债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借用外债是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而借用政府外债又在外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我国当前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帆 《时代经贸》2012,(12):122-122
目前人民币外债规模不断扩大,但无专门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本文对比外币外债的管理模式,从人民币外债管理目标入手,对人民币外债管理方式进行思考,对人民币外债的使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人民币外债借用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加强外债的总量管理刘军善,赵子贞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利用外资确实是兴国利民的好事情。然而,如果对所借用的外债管理和使用不善,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甚至会酿成债务危机。为保...  相似文献   

20.
北洋政府外债的借新还旧及其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时期,是"仰给外债以度岁月"的时期,由于大量外债用于行政军费开支,用于弥补赤字,毫无经济效益可言,不仅还本困难,就是付息也成为问题,这样外债的拖欠、展期、再展期以至于借新债还旧债,就成为这一时期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北洋时期北洋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原因的介绍与分析,揭示这一时期外债的借新还旧的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如能对当今中国外债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启迪、有所警示,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北洋政府"仰给外债以度岁月"1、北洋时期是复辟与反复辟时期北洋时期(1912──1928),是我国近代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