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伟伟 《环境经济》2022,(20):53-57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区域联防联控实现重大创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河北省唐山市做为典型的北方资源型城市,重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因此,唐山的污染物排放量很大,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甚至超载。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国家八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日前启动,并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控"的协作原则,同时明确五项具体职能:一是协调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在长三角区域的贯彻落实;二是研究长三角区域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三是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通报交流  相似文献   

3.
《环境经济》2015,(2):15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内,城市间大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同步性,区域性污染特征十分显著。辽宁中部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地区以及成渝地区等城市密度大、能源消费集中的区域也出现了区域性大气污染。修订草案在联合防治一章共有6条规定,包括要求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规定重点区域应当制定联合防治行动计划,提高产业准入标  相似文献   

4.
当各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潜力挖尽之后,许多城市发现,单靠自己“单枪匹马”治理大气污染的道路已经很难走下去了,要从根本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必须打破行政区限,和周边地区展开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5.
《环境经济》2015,(2):17-22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联防联控措施,以统一规划、统一评估、统一方法、统一协调和监管,实现环境保护的成本最小化和实效最大化。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无论是立法体系、法律制度还是法律机制,在短期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联防联控措施的法治化程度总体上不高。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包含个人、企业、政府的PSM-DID法检验各类地级城市舆论爆发前后工业废气排放差异。检验表明,存在舆论政策效应的城市主要为产业结构转型阶段的发达地区,舆论政策效应表现出加快工业去污染化作用;雾霾"积重难返"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城市转型困境。其次,依据"中心外围"理论初探性地提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理,并对城市大气污染相关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大气污染波及带宽为700 km左右,城市间污染波及强度取决于污染量与距离。最后,从城市与区域联防联控两个视角提出雾霾治理中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从建立京津冀治理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建立京津冀治理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强调了建立京津冀治理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应坚持的六项原则,明确了建立京津冀治理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总体思路,构建了统一规划、统一评估等京津冀治理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框架,搭建了两个平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地方传真     
《环境经济》2012,(7):70-71
宁夏印发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近日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安排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等8项环保工程,  相似文献   

9.
朱雪君 《江南论坛》2023,(11):54-58
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是政府主动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跨界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创新载体,是全面贯彻实施“八八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嘉兴市秀洲区与苏州市吴江区两地协同推进区域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创新实践的分析,探究了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对跨界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作用,并总结其经验和不足,以期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常态化协同治理机制,是应对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划分为"形成"和"维系"两阶段,并构建协同治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以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污染治理能力、上级政府支持和公众支持对协同治理的"形成"有显著影响,治理主体信任程度、大气污染治理能力、预期收益、公众支持对协同治理的"维系"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进程、建立常态化长效机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权力名片联防联控关键词:统一有关法条:第二十条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几年首都圈大气质量数据的整理分析,首都圈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粗放的经济生产方式、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汽车尾气排放过量以及地面扬尘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首都圈雾霾天气,应加快推进北京、天津及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土地利用管控和区域联防联控等,加快促进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简讯     
《环境经济》2012,(4):8-9
<正>环保部:珠三角要实施最严格的管理措施环保部日前在广州召开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工作座谈会。副部长张力军在会上要求,在珠三角实施最严格的大气管理措施,确  相似文献   

14.
徐强 《经济》2014,(10)
正近年来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压力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倒逼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严峻也被提到国家层面。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除了加强行政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和破除体制壁垒之外,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和实质问题在于三地产业间梯度转移,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  相似文献   

15.
<正>一边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另一边则是苏、皖、鲁、豫四省份交界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传输影响。此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将PM2.5浓度较高的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等城市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使苏、皖、鲁、豫四省份交界地区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连为一体,更有利于开展大范围的区域联防联控。调整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从“2+26”城市扩为“2+36”城市。  相似文献   

16.
《经济地理》2021,41(4)
正雾霾污染防治不仅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有力支撑,也是推动国家治理方式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契机。徐盈之教授撰写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雾霾防治模式与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一书,以雾霾防治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政府、制度以及经济层面全面探讨影响我国雾霾污染治理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理,借助雾霾污染物产生端的源头控制治理与雾霾污染物扩散端的联防联控治理思路,以我国雾霾污染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吴蓉 《经济》2014,(3):10-12
正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十条"),而后各地纷纷响应,出台雾霾治理细则,明确任务、时间、责任。全国雾霾治理拉开帷幕。为进一步落实、明确雾霾治理,国家环保部于2014年2月12日同31个省区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且细化大气污染防治22项政策措施。同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防治工作,明确要求落实各方责任,要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环保部公布的2014和2015年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日报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测度以及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地理集聚和空间自相关特征,同时利用核密度方法估计了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空间分布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及地理集聚特征;2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结构,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不可忽视;3样本考察期内城市大气污染有下降趋势,城市空气质量发展趋势向好。以上结论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建立并最终实现空气质量协同改善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PM2.5污染最典型的特征是污染源的多样性,同时,由于介质的流动性使其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跨区域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面对PM2.5污染时,走出仅仅依靠环保部门的职能误区,通过对污染源的正确分析,寻找治理的措施与办法,其中较为可取的是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扭转PM2.5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复合式区域性碳市场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碳排放使本区域大气污染更加严重,控制碳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在区域大气污染需要统一治理的前提下,基于本区域各行政区成员处于不同碳排放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通过科学定位市场功能,明确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实行总量控制,健全市场结构,重视管制机制和完善配套措施等方法,建立复合式区域性碳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