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书杰 《魅力中国》2013,(20):118-118
摘要:在当代钧瓷设计制作不断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中国钧瓷传统造型太多的涵盖了钧瓷的各个领域,可见传统钧瓷造型对现代钧瓷雕塑设计师的影响,而随着西方雕塑的进入.在取代中国传统雕塑的同时,随着人们追求的不断提高与审美的国际化,而西方雕塑的进入与发展由南向北逐渐的也对钧瓷的造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钧瓷雕塑艺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渐渐的雕塑越来越多的进入了钧瓷造型审美领域.使传统的钧瓷造型与现代的雕塑完美的融入在一起.为钧瓷注入新的血液,使钧瓷的发展充满了活力与希望,促使钧瓷的未来能够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2.
一、环保型柴烧钧瓷窑炉的研发背景
  2012年9月,环保型柴烧钧瓷窑炉由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研发成功,并编制了适宜的烧成制度。
  钧瓷起源于河南禹州市,因禹州市有钧台--夏启举行开国庆典之地而得名,起始于唐朝,至宋代达到鼎盛时期,钧瓷以其神奇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它瓷种,在陶瓷界独树一帜,在制作时上一样的釉,烧成后即呈五光十色,这就是所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的出现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历史,为中国钧瓷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钧瓷,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钧瓷的造型传统的端庄、典雅,及现代的多样性与钧瓷釉色窑变,红紫变化,交相相映,组成钧瓷的艺术形象。没有形体,就没有的艺术形象,但形体确定可以使任何窑口的釉色,而钧瓷窑变的釉色,使钧瓷艺术形象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重要因素,钧瓷釉色在火中的变化,形成钧瓷形体的灵魂。钧瓷的型与釉和谐统一完美的组合,才形成钧瓷艺术品的精  相似文献   

4.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已有1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5.
《开放导报》2006,(1):I0006-I0011
钧瓷人物小传钧都瓷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建峰出身钧瓷世家。温先生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不知多少代在禹州的钧瓷窑上度过了一世又一世。温先生自1984年入职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河南分公司后,亲自组建了河南省禹州市钧都企业集团总公司,一直从事中国钧瓷的出口业务,  相似文献   

6.
现在民间有谚语:“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说到钧瓷,就不能不说说已经故去的著名钧瓷艺人晋佩章老人。能够收藏几件晋佩章先生的钧瓷作品,是喜爱钧瓷的人们梦寐以求、值得夸耀的美事。  相似文献   

7.
现在民间有谚语:“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说到钧瓷,就不能不说说已经故去的著名钧瓷艺人晋佩章老人。能够收藏几件晋佩章先生的钧瓷作品,是喜爱钧瓷的人们梦寐以求、值得夸耀的美事。  相似文献   

8.
《开放导报》2005,(6):128-131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重镇。因这里曾是夏朝的都城,因建有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启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名而得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定为御用珍品,属皇宫专用贡瓷、宝瓷。钧瓷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被称为“国之瑰宝。”元、明、清各朝代的豪门贵族常以珍藏钧瓷来夸耀其富豪,当时就享有“纵有家才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室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说。钧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堪为世界一绝。  相似文献   

9.
何迎 《魅力中国》2013,(14):29-29
钧瓷曾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今经过多年发展,钧瓷产业已成为禹州、许昌乃至河南省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禹州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针对钧瓷品牌策略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追寻西吴镇     
卢三  孙彦春 《魅力中国》2013,(22):100-101
“西吴镇?” 看到这个地名,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和茫然。但关注钧窑考古的陶瓷人或是古钧瓷爱好者都会眼前一亮:“这个逝去的瓷镇,又有什么新发现吗?”的确,2005年钩瓷文化节,一件带底铭的钧瓷残器使沉寂千年的古瓷镇进入人们的视野,禹州磨街成为古代钧瓷生产重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他们是琴瑟和鸣的夫妻,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赋予了中国钧瓷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以生命和精神,他们将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到自己喜爱的钧瓷研究事业中,他们就是我国著名的钧瓷艺术家、郑州阎氏陶瓷艺术研究所创办人阎夫立、李梅花夫妇。采访中,所长李梅花侃侃而谈,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他们夫妇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真正原因,也明白了我们的祖先曾提出的"家无瓷不可夸富"的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禹州市具有丰富的钧瓷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发展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天然区域优势。发展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对禹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河南省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通过禹州实地调研与问卷发放,文章在了解受访者对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看法及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促进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详细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它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  相似文献   

14.
现在民间有谚语: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说到钧瓷,就不能不说说已经故去的著名钧瓷艺人晋佩章老人.能够收藏几件晋佩章先生的钧瓷作品,是喜爱钧瓷的人们梦寐以求、值得夸耀的美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河南省禹州市钧瓷手工艺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为背景,以钧瓷产业链为线索,将禹州钧瓷与知名文创品牌——"故宫文创"系列产品发展模式作对比,发现"故宫文创"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优势。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钧瓷制作人才的不足、品牌设计单一、网络宣传力度小且科技资源投入不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探究产业链各环节中钧瓷文创产业发展的可行改进措施、可推动钧瓷文创产业发展的途径以及钧瓷文创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6.
钧瓷是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家瓷器,更是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于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速度转为中高速,贸易壁垒的进一步削弱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禹州钧瓷作为典型的地方型聚集型产业势必将受到影响。本课题将透过禹州钧瓷产业文化的发展轨迹,深入探访地方钧瓷龙头企业——孔家钧窑企业,了解禹州钧瓷企业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通过科学分析为身处现代经济文化变革潮流中,需要发展与转变的禹州钧瓷企业提出具有现实性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使钧瓷文化产业得以振兴。  相似文献   

17.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古朴典雅的造型,变幻神奇的釉色,钧釉瓷器以其特有的魅力,令人折服陶醉。宋、金、元时期生产的古陶瓷距今最少也有六百多年的时间。因此,散落民间的传世器物几近绝迹。文物市场上偶有所见,也多系出土之物。真品寥寥,膺品却充斥市场。一些高仿品经过做旧处理后,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准确地甄别真假与维护藏者利益一线相系,有感于此,在借鉴传统古陶瓷鉴定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胎、釉、型、足等几个主要方面浅谈拙见。盛世谈收藏,作为颇具收藏价值的钧瓷因其产品数量有限、生产区域明显、文化内容丰富、艺术品质高雅、历史渊源流长、审美风格鲜明、尤其是曾多次作为中央领导人的出国礼品,渐渐成为陶瓷界收藏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赵艳君 《魅力中国》2013,(14):120-120
论文将通过对钧瓷的形制、色彩、制作工艺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显性”的研究,更深层次挖掘钧瓷中所蕴舍的中华文化,也即是钧瓷所具有的“隐性”内涵的研究,包括儒、释、道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在钧瓷中的体现,概括总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江凤香 《魅力中国》2013,(19):131-131
河南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发源地,而戏曲是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艺术形象把生活中的人物和事及人物和事之间的互相关系夸张集中地表现在舞台上,奉献给观众,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对生活加以提炼,舞台形象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和造型美;在似程式而非程式;似生活而非生活的表演状态中,将人物的感想,外形艺术等展现在舞台上。  相似文献   

20.
张玄笑 《魅力中国》2009,(12):140-141
中国曾以陶瓷之国闻名于世。瓷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特别是钧瓷的出现,它改写了青瓷和白瓷统一天下的历史,使世界陶瓷行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钧窑在唐代就有所烧制,在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现代钧瓷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钧瓷艺术品。在中国漫长的对外交往中,瓷器充当了中国的名片。瓷器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