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近日,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一篇题为《解决部门利益膨胀具有现实性》的文章指出,目前五大内因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安全意识薄弱;部门与地方利益作祟;对经济安全的认识出现偏差;防范各类经济风险的总体能力较低。因此——经济安全不容忽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赵定东 《杭州研究》2010,(1):93-100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方式,是避免利益矛盾激化而进行比较隐蔽的利益转移。其模式主要体现为5点,即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由国家全面控制逐渐向社会和个人扩散;国家与市场双重社会运作机制的定型化;企业、个人及经营者利益关系得到有序协调;实现了多数人利益的保护机制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及全社会利益的均衡。这种模式使“中国经验”主要体现在利益动机的普遍认可、普世性理论的放弃和灵活的制度创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和有机结合、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同步进行4个方面。但这种模式是在不破除旧体制、保留存量、发展增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在避免了社会政治动荡的同时,也积累下了一些矛盾和弊端,今后改革的任务将很艰巨。  相似文献   

3.
施行 《上海经济》2006,(1):22-23
-2006年,税改必将继续。然而,在改革过程中,部门利益、地方利益、集团利益……各种不同利益主体围绕税改所作的博弈,却似乎注定了改革将是一个艰难进程,如何化解各种利益关系,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部门行政代替公共行政,弊端丛生:它导致权力性资源或垄断性资源的滥用,公共福利流入了少数人的口袋;它使立法效率和行政效率低下,背离便民利民的原则;它导致地方利益过大,小团体利益盛行;它必然动摇改革决心,模糊改革目标,增加改革成本,贻误改革时机。  相似文献   

5.
黄梅兰 《发展》2008,(6):81-81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产生群体性纠纷的诱因越来越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也在分化。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社会分化的加速也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中有所反应,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容易导致价值体系的紊乱,从而使人们无所适从,诱发出许多社会问题,甚至会引发某些集群不规则行为,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破解“人际关系网” 在经济交往中讲人情、重情谊是东方文化的一大特色。正常的人际关系,可以密切和维持交易双方的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交易过程,对整个社会经济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由商业贿赂所联结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的危害性在于:一是商业贿赂所导致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及后果,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转嫁出去,最终由国家和消费者来承担,表现为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消费者丧失对优质产品的选择权,长期蒙受质次价高及假冒伪劣产品之害;二是商业贿赂渗透于人际关系网,逐步形成一种超脱市场规则之上的“潜规则”和交易惯例,使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失灵,导致市场发育出现畸形化,甚至出现扶劣排优的市场逆向淘汰现象。严重延缓和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三是由商业贿赂所构筑起的人际关系中,形成一种超越法律的利益分配和再分配机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大量地被这种关系网所吸收和吞噬。从而引发分配不公和加剧两极分化。目前,由商业贿赂所编织起来的人际关系网,其联结方式逐步由个人与个人为主,向个人与组织及组织与组织为主的方向扩展,人际关系的利益链条也随着商业贿赂的迅速蔓延而不断延伸和扩展,在经济领域中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联合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城市社区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种种利益矛盾中。而利益博弈对社区自治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积极影响是合作性博弈有利于社区和社会利益的整合,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育;消极影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易使社区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发生畸变,不利于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改革现有的劳动力、土地和提供公共物品等相关制度来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是当前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资源既是生产要素又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改革涉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就必须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源价格机制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资源产品价格不仅直接关系行业、企业和部门的利益,而且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改革需统筹兼顾,解决好改革取向、利益平衡、改革步骤等重要问题,尤其要考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朝龙 《特区经济》2008,(12):25-2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目的在于获得生存、发展利益。人具有追求利益的天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利益追求、调整和不断解放中持续实现的。改革就是在"还人利益"中不断与时俱进,从"还人利益"到"平衡利益"以实现理性利益。理性利益是社会和谐、社会发展合力最大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焦国标 《上海改革》1998,(12):42-42
有人认为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如果说改革的实质是利益再分配,那幺打家劫舍,绿林剪径,鼠盗驹偷,也都是利益再分配;十九世纪,列强瓜分中国也是利益再分配;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急忙下山摘桃子.赶赴敌后大劫收,也是利益再分配;文革造反派掌印把子,也是一场利益再分配.它们也都可以称为改革了?  相似文献   

11.
企业利益是企业的发展动力,社会利益是经济有序发展的前提。只有尊重社会“公益”利益,企业“私益”利益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邵道生 《发展》2002,(11):1-1
常被人问及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出了什么问题?腐败为什么那样严重?为什么反了那么多年还是那样厉害?这个问题特别复杂,有几万字的论文,也有几十万字的专著,要用几句话高度概括的确是一个难题。不过,因为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以下20字的腐败泛滥原因论:利益的诱惑、体制的缺陷、惩罚的失当和对策的乏力。利益的诱惑。改革是什么?从本质上说是发展生产力基础上的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改革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生产的热情,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社会财富获得了长足的提高,于是,在社会允许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利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大家之所以能在一个企业里谋事.是利益的驱动。企业运行的如何,就看利益分配如何。 所谓运行机制,说白了,就是企业创造的利益如何向员工,客户,社会三方面进行分配的体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乡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及利益群体的重组深刻影响着乡镇秩序的重建。30多年的改革,使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农村已经完成了职业的非农化、生活场域的个体化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功利化等3个方面的转变,其后果是传统乡村秩序存在所需的调解基础发生了变化。正视村民之间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利益诉求路径,现实在维持传统调解的“民间性”,同时给予村民正常的利益表达路径并正确判断影响社会秩序的因素,是当代发挥调解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浅议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利益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户籍制度具有利益分配这一异化功能,由此也导致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只能是户口利益的均等化。改革涉及多方利益和多方行为,地方政府是改革的主要执行者。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巨大落差的现状以及现有的政绩观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以户籍改革刺激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的改革选择往往呈现出过分注重发展和淡化民生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关注社会整体幸福感出发,分析了社会阶层的利益矛盾,提出了实现各阶层幸福最大化的对策。要合理分好蛋糕,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们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底线平等;建立群体利益博弈制度,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7.
翟春春 《发展》2013,(1):98+100-98,100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转型中,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在加剧,利益矛盾也在加深,畅通公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增加公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性,是推动我国民主和法治进程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改革必须进行一系列重要的转变从“无序”改革到利益调整型改革;从边缘层面的改革到核心层面的改革;从应对多种个案化的社会问题到应对整体化的社会问题,从单纯地看重经济效益到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并重;从“先富”逐渐过渡到“共同富裕”;从经济型政府逐渐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论新改革开放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开放导报》2005,(3):10-14
新改革开放观的要点是:揭露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误导,继续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将改革从经济改革扩大到政治与社会改革;以公平原则纠正一系列社会不公,进行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但不能影响国家安全,要摆正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防止经济依赖性过强,在加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坚持技术和经济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由于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会导致社会各层面利益格局的重要变化,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建立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互动的长效机制,制定价格政策要体现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内容,要把维护弱势群体生活质量不下降作为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要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为弱势群体减少生活支出提供更多的价格政策选择。同时,明确把保障弱势群体生活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政策,制定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的联动机制,健全价格专项调节基金等价格补偿办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灵活动态的价格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