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翯 《科学决策》2010,(5):35-43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是否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对可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较为明显,但未发现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采用扩展的琼斯模型对所选样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估计,进而得到操纵性利润总额、操纵的经营性利润以及操纵的非经营性利润三个指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样本公司进行检验,得出结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可以较好鉴定操纵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而不能较好鉴定操纵性经营性应计利润;注册会计师对正向盈余管理比对负向盈余管理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08-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稳定性和独立性三个维度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与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通过联立方程控制内生性,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大机构投资者和小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负向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但大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负向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大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小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正向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大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小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应计制会计的特点、会计盈余信息的有用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环境和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治理结构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包括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影响公司盈余管理成本及操控手段的选择,文章采用2009-2013年间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样本,检验了在股权质押的特定情形下上市公司真实性盈余管理与应计性盈余管理的替代效应。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债务融资引入了质权人这一外部治理角色,强化了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性盈余”操控行为,使其盈余管理方式向更加隐蔽的真实性盈余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62011年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高管变更会导致怎样的盈余管理发生。研究结果显示:在CEO变更当年,企业倾向于采用应计项目负向盈余管理;在CEO变更后的一至二年内,企业倾向于运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正向盈余管理,这源于新上任的CEO急于通过盈余管理调节来增加企业的会计盈余,从而粉饰自己上任后的经营业绩并向高层领导者展示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配股价格,上市公司具有通过调整异常应计利润来提升报告盈余的强烈动机。本文使用横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了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的时间序列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异常应计利润与配股后运营业绩和股票长期收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公司在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都具有较高的异常应计利润,而配股后运营业绩和股票长期收益趋于下降,异常应计利润与配股后的股票长期收益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投资者由于没有能够及时“看穿”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暂时高估了股票价值,从而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所误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微利公司的应计操纵和真实交易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微利公司应计操纵和真实交易的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样本,表明上市公司不仅使用应计操纵,同时也会使用真实交易来实现避免亏损动机的盈余管理。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了微利公司盈余管理对未来业绩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微利样本中进行应计操纵和真实交易越多的公司,第二年的业绩越差,其中真实交易导致的业绩下滑比应计操纵更加严重,表明管理层为扭亏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2006—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基于声誉理论视角,研究CFO兼任董秘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CFO兼任董秘受声誉的激励约束会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而真实盈余管理不受CFO兼任董秘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CFO兼任董秘和董事强化了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CFO兼任董秘在非国有企业中与应计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董事会规模越大,CFO兼任董秘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弱。可见,我国资本市场应鼓励CFO兼任董秘的治理架构,并提高CFO及董秘在董事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ST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亏损,受到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而2012年成功扭亏的3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应计利润分离法,通过构建修正后的琼斯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所研究的样本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ST公司的应计利润与销货收入、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的折旧等有显著的相关性,从而判断出ST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并通过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ST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盈余管理与审计师更换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审计师独立性之间的矛盾 ,指出了盈余管理的行为可采用可操控应计项目金额来衡量。最后 ,文章就我国在该领域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 ,加强对审计师更换的监督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文雷  姜萍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82-87
文章选取了我国2003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为样本,对其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测度。同时从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14个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解释变量,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研究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的概念框架,以探讨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诱因。  相似文献   

13.
刘颖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1):69-74
1999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和2001年关联方交易准备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同时,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尚未走出通缩的阴影,这样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出现新特点。文章针对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线上应计项目和线下利润,并进一步将线上项  相似文献   

14.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余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分析着手,通过对新会计准则有关规定的解读,剖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洞察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动向,并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提出粗浅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国会计界的关注。笔者在此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洪碧月 《中国经贸》2014,(16):79-79
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盈余管理又有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分。本文将重点讨论管理者如何在这两种方式中进行抉择,在什么情况下管理者会更倾向于使用真实盈余管理而何时又会较多的使用应计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7.
自从2001年我国退市制度正式开始推行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但也存在很多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调节利润以规避退市的现象。文章通过对于*ST椰岛变卖资产"保壳"事件的分析,探讨盈余管理相关概述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以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施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也相当多见.上市公司过分的盈余管理会使其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使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大大下降,从而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判断.本文对盈余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概述,剖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控制状态,在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大股东具有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的强烈动机.本文以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业横截面数据和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了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大股东控制下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隧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在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而配股后长期业绩趋于下降;(2)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具有倒U型关系;(3)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价值的下降.因此,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误导了外部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是近20多年来会计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早期的西方会计文献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揭示管理",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人为对财务报告的过程进行干涉,实际上是对财务报告的一种有意控制。文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理论分析,力求能深化对盈余管理理论的认识,为我国上市公司改善外部环境、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等提供有益的建议,约束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