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象系     
岳巍 《东方企业家》2011,(12):109-109
谁都不知道,当初王潮歌与樊跃漫有遇到张艺谋会怎样。但现在谁都知道,这三个人凑在一起就有了“印象”。  相似文献   

2.
唐莉 《中国就业》2011,(6):50-52
“除了工作以外,我基本上没有娱乐活动,生活很枯燥,感觉生活很无趣……”“我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想在企业长期发展,但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我想在本地扎根……”  相似文献   

3.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10,354(1):125-125
(续上)“是吗?你们老在那儿看他们也不知道?“ 好像知道吧,我也不知道,”我说,“反正他们从来没说过我们。” “你老看这个多不好呀,”严红严肃地说。 “我觉着他们那样儿特好,真的,我说不出来,反正不像我妈说的那样儿,说人流氓。”  相似文献   

4.
足戒 《中外企业文化》2010,(9):I0032-I0033
清晨,我拉开窗帘。阳光洒了一床,照在老伴苍白的脸上。我心里一阵阵抽搐的疼。他还没有醒来,脸因病痛的折磨而散发着寂寥的死灰色。年轻时,他是那种沾床就呼噜声四起的人。我整天骂他:“夜里谁把你背走你都不知道,睡那么死。”如今,他依旧熟睡,安详却多了些许仓皇。这已不知是第几日了,后院的小树静立在斑驳的剪影中,没有风,没有乌叫。我看着他,忍不住的目光如潮。一切都是静止的。  相似文献   

5.
1982年,作家蒋子龙去洛杉矶参加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请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你能把它拿出来吗?”,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蒋子龙把“不可能”化成了“可能”,他略加思索,答道:“您怎么将鸡装进去,我就怎么将鸡拿出来,您显然是用嘴一说就将鸡装进瓶子,那我就再用语言这个工具将鸡再拿出来。”艾伦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相似文献   

6.
高速成长的创业企业,经常不过几年时间,就从三五条枪扩张到几十、几百人甚至更大的队伍。其间的项目尝试和取舍,用我一位同事的一句玩笑话形容颇为恰切,“像UFO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这是创业成长型企业的常态,也要求研发团队具有能力柔性,可快速应变。  相似文献   

7.
赵雨润 《新前程》2007,(12):70-71
我去英特尔的一年,让我脱胎换骨——让我真正成为了一名职业人。英特尔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专业化”和“职业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视度”。 之前在搜狐和电视台的工作,可以说都是些创意性的工作。尤其是在搜狐,那时是个新兴的网络公司,没有那么多的流程,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如果我做出什么决定,只要跟我的老板汇报一下,马上就能得到执行。  相似文献   

8.
“人很重要”:个人力量还是团队精神IBM创始人沃特森这样的大企业家曾说过:“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这些人,我就可以重新建起IBM。”但是,光笼统地知道“人很重要”的大道理还不够,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重要?应该突出“个人力量”还是强调“团队精神”?这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常说常新的永恒话题。在传统体制下,只讲“组织需要”、强调“个人服从组织”,抹杀了人的个性和积极性。很多企业越来越关注个人、宣传个别(能)人,很多企业家、管理者盲目崇尚所谓“20/80”法则,极端偏爱什么“末位淘汰”,一提“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财会月刊》2007,(11):I0002-I0001
割草 从前有两个人,分别住在河的两岸。这两个人的耳朵都不好,不过都很客气。一天早晨,河西的看见河东的拿着把镰刀出门,就对着对岸大叫:“喂!我说,你是去割草吗?”河东的听见河西的向他大叫,知道是对方关心自己去做什么.于是他也大叫:“啊,不,我是去割草呀!”河西的听见对岸的人冲他大叫,知道对方回答自己了.河西的很有礼貌地大声说:“哦,是吗?我还以为你是去割草呢!”  相似文献   

10.
锡壶王     
高博达 《英才》2008,(12):117-117
人一般都有视觉疲劳,什么东西老看老看,就会觉得“看饱了”、“看够了”。但我对自己收藏的锡壶从来没有视觉疲劳。有时候我去收藏室里拿东西,太太见我半天不出来,不用找,就知道我一定是又在那儿看上了。我经常能对着一把锡壶静静地看上两三个小时,哪怕面对的是已经到我手里十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有的人喜欢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其实这是错的。你是神仙吗?为什么人家没有你能有呢?你今天有,人家明天就会有了。  相似文献   

1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中国古老的兵法思想,不仅被军事家奉为至宝,更被现代管理者视为金玉良言,当作在激烈的商战中取胜的要诀。但是大多数人对“知己知彼”的理解容易简单化、静态化,即使承认“己”、“彼”是变化的,却不知道“知”也是变化的,离开“知”的变化就不能深入其实质,虽常将这句话敬奉在上,却难以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一曲“敖包相会”使得内蒙古的敖包声名远扬,但去过内蒙的人知道,“敖包”并非蒙占包,它是一种由石块堆积而成的、圆形的“建筑”。据说在敖包旁绕三圈,然后再拣三块石头丢到包上,这样就会得到神灵的庇护。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家》2011,(23):I0027-I0027
2009年,我想买一个房子,一直关注各大房地产公司的项目,自己住的,总是要精心挑选,位置、户型、环境等等,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次我到附近看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房子,路过上海朗诗“绿岛”项目的售楼处,发现广告上写着这样几个字“科技人居馆”,很吸引人,就进去看看究竟。朗诗的员工给我介绍了他们产品的十大科技系统,我觉得技术上是不错,但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房子,没有直观感受。,后来知道他们的房子可以试住,这就更新鲜了,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买房子可以试住,于是一家人去苏州试住了几天,回来就决定买这个房子了。  相似文献   

15.
扁鹊的医术     
《中外企业文化》2007,(11):I0016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昵?”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事前不知道他能铲除病因,所以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发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止于我的家乡;而我自己治病,是治病于病情最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会在人的脑袋上、肚子里动大手术,就以为我的医术高明,所以名气响彻全国!”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学习理财应从孩提时就做起,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教育孩子如何理财。当孩子知道钱的用途时,我就注意从细小处入手教他。让他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有时还让他自己去“挣”钱,使他逐步养成“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7.
“我越来越发现,很多东西的结果不是因为不同人的改变,而是同类人的聚集。”韩寒这句话很贴切我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不同人很难,即便是改变一个人,但聚集了同类人就很容易。  相似文献   

18.
谁都知道用人的重要。“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就是要凝聚人”等等,类似的说法非常之多,都是在强调用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有人曾问过希腊船王欧纳西斯,是如何变成一位叱咤全球的船业巨子,欧纳西斯回答说:“我做生意总会想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只要比别人早一步,我就能赚大钱。“这就是商业智慧的作用,当别人还不知道要利用商业智慧来做客户的深度分析时,如果你比别人早一步知道客户要什么,无形中,你就比别人更接近消费者荷包了。  相似文献   

20.
村主任     
袁封明当上主任后,停了自己的买卖,接着就在村委办公室办公了。“大叔,你得给俺做主,孩儿他爸光跟我打仗,”本家的一个侄媳妇一边哭着一边就解裤带,“你看我这腚上,叫这个畜类给打的,都青了。”眼看裤子真要脱下来,他赶紧摆手:“别,别,别。行了,知道了,我处理。”“俺要离婚。”侄媳妇话音未落,侄子也闯了进来:“离就离,正好我也不想跟她过了。”“今天我有别的事儿,明天再处理这事儿。你们先回去。”袁封明严肃地说,“就这么着,要是不听,我就不管了。听吧?”两人看见他黑着脸,鸡啄米般点头,蚊子似地应道:“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