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一行两制”模式制度设计及理论依据 所谓“一行两制”模式,就是把一个区域(一般以省为单位)资产质量较好的信用社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法人的商业银行,把相对落后的地区及农业比重较大地区的农信社及农村合作银行,重新进行审核,仍然维持独立的法人地位。然后由商业银行控股贫困落后地区、涉农比较大的合作银行(或信用社),把先进的模式植入到两级法人的体制里面去,并对它的董事会、理事会、主任进行监控和改造,通过信息的对称来解决经营问题,防范和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央精神,此次农信社改革实行省联社+县市(+乡镇信用社)模式.按照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省区选择了这种模式,而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如北京、上海选择了建立以市为单位的商业银行模式,天津选择了市区两级合作银行模式.但不论实行何种模式,在改革中基层业务和用人的权利上交,基层更多的是听从安排,致使农信社离农民距离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3.
张包平 《银行家》2007,(12):102-104
2007年7~8月,在银监会合作部的推荐和世界银行的安排下,宁夏农信社组成了7人考察组,对德国、荷兰两国的合作金融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考察组访问了德国全国合作协会(DGRV)及其下属的合作金融地区审计协会(BGV)、德国和荷兰中央合作银行以及荷兰地方合作银行,了解了两国合作制金融产生的历史、发展现状、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考察学习了两国合作金融的起源、发展和成功的条件。本刊摘发该考察报告对我国农信社改革模式的借鉴与建议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分析目前制约农信系统发展的一些问题,比较合作金融组建商业银行的利弊,提出要针对各地农信系统发展的实际状况,分类指导,当前暂不提倡由农信社组建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将现农信社改称为农村合作银行,提高农信系统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同度,并继续享有合作制金融机构的各项政策,切实化解农信社的风险,确保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5.
今年新一届政府把金融改革的重点概括为4个方面,其中指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可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状态。但是,就去年在江苏张家港、江阴、常熟三市推开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试点,以及今年4月8日浙江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挂牌,农村股份制和合作制银行的先后出现,使得千万家农信社又一次地处于期待之中。其实,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的先后出现,其实质反映了就农信社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改革取向之争仍在进行,有关方面对此仍举棋不定:怎样在新时期下理解合作金融的内涵?农信社是否要从根…  相似文献   

6.
一、信用社改革取得进展,但无实质性突破(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经历了八个年头。八年来,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是沿着变“官办”为“民办”、恢复“三性”、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为主线推进的,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从江西的情况来看,一是改革了机构体制,信用社从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变为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金融组织,并有40%的信用社与农行营业所分开办公。信用社机构由一级制发展为二级制。实行了收缩信用代办站,下伸机构,增设分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社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农村信用社"一词包括农村信用社及由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自从2003年6月开始,我国的农信社进入新一轮改革,迄今已将近5年。在这5年中,全国农信社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分别情况,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一级法人制"联社和保留"二级法人制"联社。到2007年8月底,全国已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116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用社保持以县为单位法人格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上,国家的政策是灵活和明确的,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即: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统一法人及乡镇信用社、两级法人。但从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模式改革情况看,  相似文献   

9.
安华勇 《中国金融》2020,(5):102-102
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比较优势经济决定金融。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的优惠政策,但不可否认,农村商业银行在长期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也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独一无二的村居经营模式。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匹配中国二元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本地化+关系化”为主要特征的村居银行发展模式,此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规模不大,数量众多。  相似文献   

10.
制度环境约束下的金融创新 --以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信社改革模式之一的农村合作银行进行案例分析,探讨鄞州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经营体制调整与农村合作银行这一制度创新模式,以揭示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到农村合作银行的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白莹 《金融与市场》2001,(12):36-38
一   几十年来,由于农信社一直同国有银行穿着“连裆裤“,没有真正成为合作金融组织.“脱钩“后的农信社在合作制的道路上仍然举步维艰,除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率先走上商业化改革之路外,大多数地区还是在合作制的前提下,确立省、地(市)、县三级联社的体制定位,其中又以取消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为最多.取消现有单个农信社的法人资格,是深化农金改革首先应该做到的.特别是少边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农信社,大多数势孤力单,抵御风险能力很差,不少已成为高风险社,不走扩大和联合之路实难以为继.但如果同早已实施的供销合作那样,层层建立联社体制,一级管一级,又有导入准银行之嫌,合作的界定也势必逐渐模糊.……  相似文献   

12.
随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执行,客观的现实提出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农村金融的前哨阵地一信用社办成真正的信用社。信用社必须走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3.
大至整个人类社会,小至个人自身,创新发展模式均是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通过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理论,分析东莞农信社创新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打造零售银行品牌为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是东莞农信社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一行两制"的含义有别于王雪冰在2000年年初提出的中国银行境内境外的"一行两制",而是指商业银行东、西部的"一行两制".  相似文献   

15.
信用社体改的中心课题,不仅恢复“三性”而且要有“三权”.信用社恢复“三性”故然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没有“三权”(即人权、财权、经营权),不可能使信用社成为一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这就要求银行对信用社的管理也要改革,而且要有创造性和开拓的精神,在企业改革中寻找新的突破,为信用社松绑.农村信用社从五十年代创立的初期,采取民办公助的模式,有完整的监事会、理事会组织和民主任免干部制度,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它的优点,是没有“铁饭碗”,不吃“大锅饭”.群众高兴地称它为:咱们农民的“小银行”.但是由于以后左的影响,是银行对信用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一直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力量。经过2003年的农信社改革之后,部分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部分经营状况较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不经意间,农信社脱离农业银行独立出来改革至今,已走过了十余个年头.而在这十余年间,历经制度创新、机构重组、财务改革等深层次改革.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三种模式为主体的农村信合体.而在这一体系中,农村合作银行以其独特的二级法人治理结构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合作银行集团制发展模式林毅荣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合作社向更高层次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关于城市合作银行发展模式目前议论较多的,一是“一级法人”集中经营的分支行制;二是“二级法人”协作经营的松散...  相似文献   

19.
陶艳艳 《银行家》2006,(11):83-85
2005年10月19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宣告成立。这种变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为一级法人治理结构,变合作制为股份制的模式,变的是体制机制,不变的是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贯宗旨,是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大多数创新相同,组建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的这种农信社改革模式在倍受赞扬的同时也遭到了不少置疑,这些置疑源于对这样一个困惑:农村商业银行究竟能否从体制、机制、业务上从原来的农村信用社脱胎换骨,实现质的跨越,从而避免使改革仅仅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20.
贫困地区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转轨的思考李和清,阳东升近年来,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化,但贫困地区信用社改革缓慢,处于徘徊不前状态。信用社要与农行“脱钩”,逐步组建合作银行,这是大势所趋,对贫困地区信用社来说,将遇到许多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