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的企业监察制度具有浓厚的特色并被视为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套为日本带来经济繁荣的企业制度,竟同时是日本经济在90年代陷入严重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萧条的日本经济与困境中的凯恩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日本自步入80年代以来的经济缓慢发展 ,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长期萧条原因的分析 ,从日本经济的结构和制度的变迁以及政府政策方面得出 :行为短期化和忽视经济结构及制度的良性变迁 ,是日本经济走向长期萧条的根本性原因。日本政府的主导型模式曾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 ,当经济规模扩张之后 ,政府因结构及制度调整的成本增加 ,其结构及制度调整的动力日益弱化 ,并最终转向了以行为短期化和忽视结构及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由此 ,本文进一步引申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结合日本经济的实例 ,论证了经济规模扩张与经济结构及制度的关系 ,指出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 ,凯恩斯主义己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3.
现代日本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日元升值和“泡沫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了不景气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企业制度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恢复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中日经济关系获得了迅速发展,目前又到了重要转型期。促使中日经济关系转型的重要原因是中日比较经济优势的变化。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始终处于萧条或衰退之中,由此也对中日经济关系发展造成了多重阻碍;而中国经济则长期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由此也对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形成了多方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还对日本经济本身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夸大中国经济崛起对日本威胁的“中国威胁论”具有明显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变革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80年,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为欧美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但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长期的经济低迷和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等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改革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日本企业摆脱困境、调整结构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增长乏力,堪称得了“日本病”,在这次经济萧条中,企业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化”现象,突出表现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分化;外向型制造企业与内需型非制造企业的分化,两极化现象的出现,既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阻碍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阻碍日本经济良性发展的消极因素,本文拟就日本企业两极化的原因和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日两国间贸易往来的迅速增加和日本企业大量对华投资,中日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成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新伙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发展与日本经济结成了密切联系,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中的“中国因素”。21世纪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国,在日本2002年脱出经济衰退过程中起到了“中国特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萧条的日本经济与困境中的凯恩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步入80年代以来经济缓慢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长期萧条。分析其原因,从日本经济的结构和制度的变迁以及政府政策方面得出:行为短期化和忽视经济结构及制度的良性变迁,是日本经济走向长期萧条的根本性原因。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曾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当经济规模扩张之后,政府因结构及制度调整的成本增加,其结构及制度调整的动力日益弱化,并最终转向了以行为短期化和忽视结  相似文献   

9.
日本与东亚地区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陈岩,万谊青进入90年代,日本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此,本文拟从日本和东亚地区的分工、投资、贸易三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日本与东亚分工的新变化日本与东亚地区的分工以前是雁行形态的垂直分...  相似文献   

10.
从明治维新到本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用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便使其市场制度得以最终确立。从纵向看,日本市场制度的建立是日本经济长期演化的结果:从横向看,也是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作为综合体长期相互影响的结果。本文拟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市场制度的发展过程入手,并从经济、政治和社会这一广泛领域着眼,来揭示日本市场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助于正确理解现代日本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贸》2007,(8):58-58
1.1991年12月27日,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致电格鲁吉亚外长,通知中国政府正式承认格鲁吉亚共和国独立。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反映为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扩张、经济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全球问题的兴起三个层面。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跨国公司、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日趋活跃。超国家关系论和地球共同体论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中美关系的重新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冷战时代,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中美关系经历了重新国际化的过程。中美关系的重新国际化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结构性层面,即中国的发展所引起的中美两国力量对比以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二是功能性层面,即在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加和突出的背景下,中国与美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问题和挑战。这两个层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迥异。从发展趋势看,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建设性取向将推动中美关系的国际化越来越向功能性层面倾斜。中美两国沿着全球化这一主轴的互动将促使崛起中的大国与现存大国之间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展现新的大国关系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5.
16.
17.
美国对东亚地区事务的参与以及美日同盟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美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在冷战后时期形成紧密的战略性互动,从而使中美日关系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这其中,美日关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尤为引人关注,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变化将决定整个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国际体系中,不对称性是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与单位行为体的制衡行为直接相关联。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主义的发展,不对称性已从国家层面扩展到地区层面,其原有内涵和制衡逻辑也发生了转移。以地区性作为比较区域间不对称的参考点,作者探讨了地区层面的制衡行为,分析了不对称性、地区性与制衡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不对称的国际关系中,弱势国家出于维护现状或提高讨价还价能力的需要,它们倾向于选择地区层次的制衡行为。由于地区层次的制衡行为伴随着一定的制度化风险,因此地区层次制衡行为的发生需有一定的条件。通过选取欧盟与东盟关系作为考察对象,作者认为,在不对称的国际关系中,地区性能够反映区域间的不对称关系,也代表了地区层次的制衡能力;地区层次的制衡行为没有特定目标,但主要以平衡大国或发达国家的地区性国家集团为主;当弱势国家的内部制衡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质的提升时,它们会更倾向选择通过外部制衡,即利用区域间关系来平衡不对称关系。尤其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单极体系中,当国际结构对霸权国的约束力被严重削弱时,地区层次的制衡作用便显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孙明华 《山东经济》2008,24(4):112-116
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进入了直接贸易阶段,此后,两国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10多年来,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文章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指数(TC)比较分析了两国的产业竞争力,同时,分析了两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中韩的产业分工既有互补性的产业间分工,同时也有产业内分工,未来将向产业间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WTO后,按照多边贸易规则,成员国的进口关税将会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取消。因此,日本进口中国商品的成本相应降低。在这里,假设人民币兑换日元的汇率、中国国内物价等影响进口价格的因素保持不变,那么单位人民币商品以日元计算的进口价格波动可以理解为由于关税减让带来的进口成本降低所致。进一步假定关税减让引发的进口价格下降速度的2000-2005年过渡期内平均达5%左右,则根据回归方程,可以得到的预测结果是:仅仅由于关税减让一项因素的影响,中国对日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提高1.82个百分点。6年累计的增长率提升效果将达到9.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