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区较高,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小。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空间分异规律既缘于豫西、豫南和豫东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也与中原城市群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县域经济今后应注重二、三产业的优化,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杨奉平 《科技和产业》2023,23(3):234-238
人力资本创新是助力旅游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中部6省为研究单元,基于2009—2017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σ系数及面板回归模型,探析中部地区旅游经济时空演化特征及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效应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总体来看,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由2009年的0.181增长到2017年的1.081,分省份来看,大致呈“山西>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河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不断扩大,呈不均衡、不协调的演化特征;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总体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的角度对浙江省2001-2011年间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近十年间,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相对差距逐年增大,绝对差距呈波浪式上升;浙江省区域城市化差异明显,杭州、绍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而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基本相同的单元(高--高或低--低)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城市化发展呈现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省区域经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江西省区域经济的集聚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以下特征:江西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绝对差异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区域经济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但速度逐渐趋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分布;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环渤海经济圈中“三足鼎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林 《特区经济》2008,228(1):51-53
环渤海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也是我国的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是由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构成。由于这三个经济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自成体系,缺乏合作,形成环渤海经济圈中"三足鼎立"的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囚徒困境"反复博弈的结果,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形成的",而不是"建成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途径应当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制度,消除制度上的矛盾和障碍。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3~2011年浙江省69个县城的经济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勒指数、探索性空间统计等方法,从时空全局和局部角度测析经济总体格局、人均GDP增长、空间集聚度等.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逐年增大,城乡间收入不平等性呈逐年上升趋势;(2)县城经济存在显著的正空间关联,且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3)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其中经济“高-高”型县城主要集中在东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和论述加快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以"大都市圈"理论为基础,指出加快京津核心龙头地区形成是环渤海经济圈腾飞的标志和关键,而"龙头"不强正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要充分发挥天津的特殊作用,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思路,使环渤海经济圈更加绚丽。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包容性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对2006-2019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6-2019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类型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地市间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呈由低水平集聚向高水平双核结构演变的格局特征,形成以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为核心的高水平集聚区,呈现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的空间特征;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行政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其中科技创新水平起主导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区域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渤海经济圈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强区域经济协凋发展的大背景下,环渤海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饥遇。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滨海新区定位为在未来服务环渤海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并且明确要求继续发挥环渤海地区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环渤海区域应加强各省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联合与协作,大力实施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借助窗口分析法,运用DEAP 2.1软件测算出中国各省域环境—能源效率。运用Arc GIS 9.3空间统计软件,采用ESDA与标准差椭圆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省域环境—能源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环境—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自2001年以来,中国环境—能源效率热点、次热点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冷点、次冷点区域则不断缩小。2000—2012年,中国省域环境—能源效率的标准差椭圆呈现东北—西南方向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逐渐向东—西方向移动,总体上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为中心,范围包括了我国经济和技术相对发达的省域,环境—能源效率重心呈现东北—西北—西南方向的变动趋势。中国省域环境—能源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特征启示政府在"新常态"背景下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需要注重空间关联作用,并根据环境—能源效率空间差异演化特征制定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严静 《特区经济》2012,(7):70-72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一体化需要法制的保障,要建立适应环渤海经济圈的立法协作平台,构建一种紧密型行政立法协作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区域内法治的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12.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使成渝地区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校联盟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区域联合基金的设立对于高校开展基础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和经济保障。通过分析成渝高校联盟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产业战略和运行战略3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分别从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资源协同3个维度,阐述高校联盟科技协同创新的总体战略和产业战略,以及从环境协同、项目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辐射和一体化集群5个方面对其运行战略进行研究,为成渝高校联盟依托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开展成渝特色优势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面向竞争的DEA对抗型交叉评价模型和具有动态评价功能的差异驱动模型,运用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合肥、芜湖、蚌埠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发现合芜蚌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较大,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运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合芜蚌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劳动者素质、政府支持度、企业主体地位对合芜蚌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8年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2007-2018年间,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总体水平提高,区域之间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缩小.②研究期间,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在空间密度的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且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③在空间分布上,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呈现集聚态势,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地区的高值的集聚,粤西、粤北、粤东低值的分散,整体显示出低值区包围高值区的分布趋势,知识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5.
张丽  李斌 《科技和产业》2023,23(4):21-25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构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2011—2019年皖北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不佳,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有所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系统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是提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总体上处于低等耦合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四川省2011—2018年21个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SBM-Malmquist模型对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创新生产率的变动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8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科技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且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五大经济区之间的科技创新效率差异明显,由高到低依次是攀西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总体创新生产率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且各市(州)创新生产率的变动有区域集中性特征,相邻城市有相同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对研发效率的重视也在逐渐提高。提高研发效率是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产出的有效途径。文章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2005-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30个省份研发效率的演变趋势以及我国整体和分地区研发效率的收敛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研发效率地区差异较大,且省际之间和各省不同年份之间的波动性都比较大;从整体来说,我国各省研发效率不具有收敛的趋势,但是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研发效率具有收敛性,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研发效率则不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18.
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总体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从北向南递减的趋势。本文在综述国内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量图分析法。选取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10项指标,依据2011年数据将新疆83个县级行政区分为先进、中等、落后三种类型,并结合ArcGIS软件分析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对比分析,反映了差异变动的趋势,并解释了变动的原因。分析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北南梯级分布的空间特征,先进县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经济带,落后县域主要分布在南疆三地州,对口援疆政策的实施明显减少了落后县域的劣指标个数。以人均GDP反映的新疆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但扩大速度逐年放缓;相对差异在2005年-2008年间呈扩大趋势,在2008年-2011年间呈缩小趋势。可见,对口援疆是差异趋势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农业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科技活动阶段不同分配情况下;在农学、林学、水产学、畜牧兽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间分配情况下所引起农业科技产出的可能变动情况,运用核密度估计函数系统测算2005-2015年不同科技活动阶段财力资源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农学在各学科领域内占有较为明显的主导地位,各阶段农业科技财力整体投入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其中试验发展的涨幅最大,但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增长较大,而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呈负增长态势;基础研究阶段整体呈现上涨趋势,东北地区对科技投入影响较大;应用研究阶段各地区以及全国范围整体差异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以创新引领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文章根据知识生产函数理论,利用2002-2011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面板时间序列的处理方法,构建江苏省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分析了RD投入、科技人才投入、FDI等因素对江苏创新产出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