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2000年《经济学家茶座》初创时期,詹小洪老师在创刊号(第1辑)上发表的《京城十类经济学人》一文曾经在圈内广为流传,影响了很多经济学人和经济学子。詹老师把中国的经济学人分成了决策圈经济学人、议会经济学人、方案经济学人、讲坛经济学人、课题经济学人、绿卡经济学人、公司经济学人、民间经济学人、诸侯经济学人和报章经济学人十大类。史晋川教授发表在《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上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研究》和赵红军博士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2辑(总第34辑)上的《从林毅夫的世行任命看中国经济学家的角色》把中国的经济学人分成了政府(或公众)经济学人、企业(或公司)经济学人和学院(或理论)经济学人三大类。当然,其中一些经济学人可能兼有多重身份(所谓“多栖”)。  相似文献   

2.
小洪兄写了很多关于韩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意思,为韩国学在中国的传播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最近又读了他的《“韩流”盛行于中国及其原因》一文(《经济学家茶座》第27辑),若有所思;加上平时也比较关注韩国,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4辑(总第42辑)的卷首语是李俊慧博士的一篇短文《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在论述学经济学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企业家,也不能经国济世后,李俊慧说:“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是什么,但我所见过的,我觉得最能反映我心声的一个回答,是英国著名的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我学经济学,是为了不会受经济学家的骗!”  相似文献   

4.
在近期的《经济学家茶座》上刊登了一些经济学者关于如何开展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文章,如陈钊、陆铭等人的《学“问题导向“的经济学》(第31辑)、李俊慧的《巧讲微观经济学》(第32辑),这些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身为教书匠,我一直以让上过我课的学生“感觉经济学是一门很好玩的学问,了解经济学是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为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经济学家茶座》时,它已经出版到第9辑了,这大概是它问世的两年之后。在这辑里,何帆先生的《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吸引了我的眼球。虽然年过不惑的我并不相信有什么“作文秘诀”之类的东西存在,但也不由自主地买下了这辑的部分“产权”。从此,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图书馆翻阅没有看过的辑子,每到书店首先要看新出版的《茶座》,觉得有收藏价值的还捎上一本;精编版的也是照看不误,一是回味精彩片段,二是比较一下其中的“精品”与我的认识是否一致。这样,一来二去,积以时日,我对《茶座》的味道和风格也有了自己的体会。当然,这种体会是从一个“看客”的视角发出的,这好比不会做菜的人也能品评菜的味道一样,只不过口味不同而已。在这众口难调、消费者至上的年代里,谁拥有更多的“食客”,谁就在口味上下了功夫。《茶座》在以下几方面适合我的口味。  相似文献   

6.
编者之声     
新中国60华诞,《经济管理》风华正茂。30年春华秋实,《经济管理》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也见证了经管学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作出的理论探索。30年风雨征程,《经济管理》秉承管工理商、经世济民的理  相似文献   

7.
《设备更新决策评价之我见》(庄慧君,《技术经济》第7期,第38页至40页,以下简称《之我见》)对于同济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经济学》(198年第一版,1995年再版)中是否更换旧设备提出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原书的方法基本是正确的,《之我见》作者的看法缺乏理论依据。设备更新决策是为了确定一台正在使用的设备(旧设备)是否应该和什么时候应该用更经济的设备(新设备)来替代。通常是通过计算等值年度费用来进行更新分析。目前在更新问题上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主要是研究期的确定,由于一般进行比较的设备方案寿命不同,如何确…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炼成 《经济学动态》2006,(9):8-40,109
在将近十年前,我与博士生丁文锋联合发表了《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文(载《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引起了一场争论。十年过去了,但问题并未基本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去年秋,刘国光同志发表了《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一文,强调指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上占领了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坚决迎接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9.
黄泰岩、杨万东主编的《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2辑)2005年6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04年5月同名书第1辑出版后的另一辑新作,反映了2004年中国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关注和主要的研究成果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在《茶座》写过一篇谈论经济学家“入世”与“出世”的短文(《经济学家的“出世”观》,载于《经济学家茶座》总第8辑),还引起一些反响。这篇小文,算是上文的续篇。  相似文献   

11.
《经济视角》2005,(9):7-7
各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列车是在减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延续一季度的回落势头,4月和5月的涨幅均只有1.8%,表明目前的通胀已非常温和。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动力——投资和净出口,增长势头也在减弱。如何解读中国经济放缓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通货紧缩会卷土重来,中国经济的下一步走势如何?  相似文献   

12.
《经济》2007,(1):11-11
2006年11月初中非合作论坛期间,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署长宏博昼(Gilbert houngbo)接受了《经济》记者的专访(文章参见2006年第12期)。在中国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宏博宙先生通过《经济》表达了他的祝福:“祝愿所有《经济》杂志的读者,在2007年年”,“金猪”之年,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其享安乐与富有。”  相似文献   

13.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最近发表了《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一文(载2005年《高校理论战线》第9期、《经济研究》第10期),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段时间以来,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被边缘化。”“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些经济学者也公然主张西方经济学应该作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研究工作和经济决策工作中都有渗透”。  相似文献   

14.
也论经济学的科学性——兼与丁文锋同志商榷谢识予一、讨论经济学的科学性的意义在《当代经济科学》1996年第3期读到了丁文锋先生《经济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一文(以下简称丁文)。丁文很好地归纳了有关经济学科学性问题的一些争论,对经济学的科学性作出了一个正面...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不断出现新的经济问题,财政部针对新情况对原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财会[200613号)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笔者在此谈一谈学习准则的体会与感想。  相似文献   

16.
编者之声     
新年——驻足回首光阴似水,岁月如歌。2010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响,《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带着墨香如约与您见面了。回首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在机遇与挑战中坚定前行。危机、通胀、内需、增长、调整,这些词汇构成了  相似文献   

17.
张曙光 《经济学》2006,5(4):1343-1356
20世纪90年代,笔者撰写了不少经济学学术书评,评论过当时出版的一些比较优秀和有影响的经济学著作,并结集出版了《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1996)及其修订版《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1999),笔者也博得了一个“批评家”的雅号。但是,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家也浮躁起来,好的著作不多,像样的书评更少。一些人请我写书评,有的被婉言谢绝,一些应诺的评论之作,也以批评为主,比较尖锐的,如:2002年写的《金融托管:理论与实践——兼评(金融托管经典案例研究)》(2005),《制度分析的误区及其校正——制度分析的最新发展与(制度经济学三人谈)》(2005)。最近,读了王曦的大作《中国转型经济总需求分析:微观基础与总量运行》(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以下简称《总需求》,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觉得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一部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著作,有必要予以评介。一方面对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给以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也想借此讨论一下经济研究的道路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经济评论》于2011年第1期出版了百年纪念特刊,甄选和公布了百年来其所刊发的对经济学影响深远并具有开创意义的20篇最佳论文。所选论文涵盖了消费、税收、货币、通胀、贸易等经济学研究领域,代表了每一时期经济学最高学术水平,从整体上再现了百年来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百年来美国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走向。本文给出这20篇最佳论文导读,以期让读者领略优秀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超凡思想与智慧,并感受这些经典文献所蕴含的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2月27日,“中俄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11次高级研讨会”在上海社科会堂举行。在这次研讨会暨《中俄经济学家论中俄经济改革》中文版(彼得堡大学已出俄文版)一书的首发式上,俄罗斯驻沪总领事及彼得堡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60位中外教授专家出席,就中俄经济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比较,并对俄罗斯经济走势做了前瞻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七八年前,樊纲先生提出经济学不讲道德,经济学家也不讲道德,“投石惊破井中天”,激起了一阵波澜。这几年平静了。现在谢作诗先生又旧话重叙,再投一石,不过改了一下命题:经济学不排斥道德,但经济学家不“讲”道德。(《经济学家茶座》第14辑)这一改改得很有道理。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绝不是空洞、枯燥的公理、数字、模型,总要涉及增长、发展、就业、通胀、效率、公平、收入、福利、反贫困等等需要做出价值判断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