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元经济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经济环境。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发挥农业的劳动力蓄水池作用;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终途径;不断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大问题。今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全国流动人口达5000万,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规模。估计到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将增长到4.5亿,届时农业本身只能容纳2.2亿,剩余劳动力数量将高达2.4亿,农村劳动力剩余率预计占53%。预测湖北省到2000年将有124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剩余率将高于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必然是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劳动力的迁移其实是劳动力对经济—社会系统做出的反应,有其自然性和内在规律,我们国家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达成了共识。文章在大量已有研究基础上试图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均衡假说,旨在比较系统全面地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向和逆向转移的推阻机制,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两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经济具有小城镇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并且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及其所具有的经济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它是一个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由低劳动生产力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力部门的过程,剩余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研究了最近几年,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现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农村剩余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效用。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梅花 《商业研究》2007,(2):148-150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而低效率的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紧密相关。因此,控制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所以,深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与制约因素,并研究制定有效的转移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保金 《商业研究》2006,(16):105-108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借鉴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来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梁海滨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0):103-10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乃是制约其转移的瓶颈。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发展教育不仅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而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国平 《商场现代化》2005,(36):302-3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乃是制约其转移的瓶颈.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发展教育不仅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而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但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投入绝对额有限,农业基础脆弱,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也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转移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滞后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成为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创新管理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最佳途径。以创新的视角去解决和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优化资源配置 ,以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应在国家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下,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及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人口有9亿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大量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就业,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如何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保证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人口有9亿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大量劳动力集中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就业,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政治和社会和稳定。如何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保证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