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基本贸易情况 2008年我国前十大的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印度,与此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9%。尽管中国十大贸易伙伴在中国总体贸易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有分散化的趋势,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仍然十分的集中,中国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仍然接近八成之多。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基本贸易情况进入2009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一场苦旅,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大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09年,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同2008年相比前八大贸易伙没有变化,印度上升一位成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巴西则取代俄罗斯成为前十大贸易伙伴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3.
<正>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提前两年超过1500亿美元,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 2004年5月欧盟扩大为25国后,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252.2亿美元。2004年1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经典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加入美国知识产权调查因素,定量分析知识产权调查影响贸易伙伴对美出口贸易的程度。使用2000—2015年美国同48个贸易伙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发起知识产权调查对贸易伙伴的出口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通过反事实模拟分析,美国发起知识产权调查使得其主要贸易伙伴对美出口额平均下降0. 45~4. 33个百分点;进一步利用原告胜诉案件数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原告胜诉将对贸易伙伴对美出口产生更强的贸易抑制效应,平均下降0. 57~5. 25个百分点;反事实模拟研究证实我国遭遇的贸易抑制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条件下中欧贸易产品结构与不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欧贸易现状中国加入W TO后,中欧贸易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2003年欧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美国(见表1);同年中国是欧盟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额大幅超过欧盟与瑞士间的贸易总额,仅次于美国而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04年5月1日欧盟东扩后,拥有25个成员国的世界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已跃升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05年中欧贸易额达2,173.1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2006年1-4月中国与欧盟原15国的贸易额为743.2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与扩大后的欧盟25国的…  相似文献   

6.
2004年欧盟与我国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772.86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后至今欧盟一直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对中国外贸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对中欧双边贸易的现状分析,总结出中欧双边贸易对我国外贸影响与我国外贸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中美建交26年来,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现在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04年按美方统计中国出口达1967亿美元,按中方统计出口达1249.5亿美元.按中方统计,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696.3亿,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3%.总的来说中美贸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目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旨在通过重振制造业,促进出口,推动经济复苏。不难想象,该战略会对中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方法,从中美贸易现状、中国商品美国市场占有率、中美贸易相互依存度等层面分析了该战略对中美货物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松 《财贸研究》1996,(5):58-60
<正> 一 自199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迅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年双边贸易额达40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5%(美国海关统计为573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3%)。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发展文化产品贸易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为美国。首先分析了中美两国间文化产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状况,认为中国对美文化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硬件上,中美两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其次,通过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计算公式实证分析了中美两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认为中美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是典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 2003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807.97亿美元,列加拿大、墨西哥之后,贸易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进出口贸易伙伴,从美国进口284.18亿美元,对美国出口1523.79亿美元,其中出口机电产品861.88亿美元,占总出口56.6%。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仍是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并于2005年8月开始跃升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且有望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仍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中美经贸关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些经贸纠纷,经贸问题政治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增强美国驻华贸易政策机构的信息收集、谈判和强制执行能力美国将高度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进展并积极施加影响增强高级别对话效率,扩大美中之间对话的议题美国将加强与其它贸易伙伴的协调,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市场》2005,(2):6-6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高达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七点四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相当于”入世”前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突破五千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三百一十九点八亿美元。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实现全面快速增长。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一千七百七十二点八亿美元.增长了33.6%:美国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位置.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华实施贸易壁垒的各种政策与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是最公开、最透明的贸易投资国,从目前美国的贸易壁垒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生存分析法,选取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五个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量较大的国家为代表,对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伙伴国GDP、人均GDP及首次贸易额对贸易关系持续期有正向的影响,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持续期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产业内贸易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重要性日益扩大;除美国以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且以低水平的产业内垂直贸易为主;依赖外资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贸易收支顺差调整的可能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连年顺差,成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国际储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从国际角度看,中国贸易规模的扩大,从而是贸易收支顺差的不断扩大引起个别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伙伴的强烈不满,他们通过合法或隐蔽性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中国的出口.  相似文献   

19.
林珏 《国际市场》2002,(9):17-17
受"9·11"事件影响,第四季度世界经济严重下滑,直到今年上半年欧美日经济仍处于不景气状态.今年年初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专家曾预测中国受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影响,出口额将出现大幅度下滑,贸易赢余将减少.但是2002年1-5月中国外贸进出口额221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其中出口额1159.9亿美元,增长13.2%,贸易顺差104.3亿美元虽然对日本、欧盟出口增长缓慢,但对美国、香港、东盟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都在16%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东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自从20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全面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平均关税由9.8%下降为0.1%,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飞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国,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随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2004年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和2009年签署的《投资协议》的陆续生效,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但是,伴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和TPP谈判进程的深入,东南亚局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