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Grey 《市场周刊》2009,(12):105-105
中国金融业正在步入品牌竞争时代。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目标,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2007年在全词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其中,温总理特别指出“金融业要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务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金融品牌,对于目前中国金融改革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金融业改革的进程较过去艰难推动的局面相比,有了明显加快,那么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加快我国金融业的改革进程中起了何种作用呢?本文以P2P和余额宝为例,从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现状入手,介绍该模式的利弊;并通过其对传统金融业及对金融改革进程的影响分析,展望我国金融业改革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金融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促使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也使我国金融理论更加成熟。从实践中反映理论的演变,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是金融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证券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金融业成就斐然,但在所有制结构、融资形式和资金配置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互联网金融和交叉性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机理特征和监管等方面进行探究,为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长效机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朱欢  田默涵 《商》2014,(26):150-151
中国金融业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调控体系,然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满足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提出当前金融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6.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并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文认为,金融业发展进入政策机遇期,互联网金融地位合法化,传统金融加速与互联网融合,移动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7.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并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文认为,金融业发展进入政策机遇期,互联网金融地位合法化,传统金融加速与互联网融合,移动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传统的金融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针对金融业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使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模式能够适应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鉴于此,文章就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改革做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效促进金融业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下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9.
杨博 《财贸经济》2007,(1):123-124
2006年是我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我国的金融业开始全面向外资开放;伴随股权分置改革推出的各项新的金融市场创新和监管措施正加速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在这一背景下,由同济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金融学会、上海国际集团金融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同济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 ,人们都在思考中国金融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挑战。我认为加快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 ,应该成为我国金融业迎接挑战的重要对策之一。一、中国需要发展金融衍生市场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在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市场。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必须意识到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而当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银行商业化、资金商品化、利率自由化、货币国际化、资产证券化得以基本实现之时 ,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将会日益突出 ,…  相似文献   

11.
张璇 《商场现代化》2018,(21):102-103
所谓的金融开放,其表现在金融交易、组织和市场的国际化。自中国市场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过渡期结束以来,中国的金融业准备全面开放,这是中国金融业繁荣的机会,满足我国长远发展利益,同样的,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金融监管应适合于开放的需求;其二,金融监管不该变成中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以及金融革新的绊脚石。所以,判辨金融开放对中国金融监管的作用和它的对策,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就目前金融业发展而言,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金融创新,金融改革对于世界以及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影响分析而言,其不仅存在着相关的正面影响,也存在着一定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整体发展趋势而言,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它的负面作用于影响,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当积极的推进金融创新,并对其正面影响发扬光大。本文就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业的正面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其在我国金融业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化步伐加快,金融领域竞争将更加激烈,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随之加大;而我国金融业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显然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成为我国金融改革中一个重要问题。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于若阳 《中国市场》2009,(48):28-29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安全始终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五年入世保护期结束,我国金融业融入金融全球化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无疑也是巨大的。文章首先阐述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理论,分析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探讨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描述积极作用的同时强调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实例,提出我国金融业融入金融全球化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虽起步较晚,但其以较快的增长势头使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迅速崛起,虽对传统金融领域(以银行为代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抢夺其利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传统金融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了其竞争意识和创新理念,继而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互联网金融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本文以我国国情为根基,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以及"传统金融业如何应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从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来看,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是封闭的,金融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外资很难进入。我们推行市场化金融改革,为外资参与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外资对中国金融业的参与促进了竞争,强化了市场约束,促使中国金融业接受国际上通行规则,为改革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已成为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为此,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了金融中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这无疑对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专业水平、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和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立,金融工具的创造,直接金融的发展,等等,这一切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运行的流程,使我国经济从传统的计划——财政主导型经济变成计划——财政——金融主导的经济,初步确立了金融活动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中枢地位和重要作用。 但是,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情况  相似文献   

19.
开放经济下中国的金融改革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宇 《财贸经济》2001,(7):5-10
本文把中国金融业放在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以提供一个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改革与政策调整的基本分析框架.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通过对竞争力、效率和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说明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是提高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唯一途径.(2)通过对世界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演进过程的实证分析,说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现阶段的金融创新和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与配合的重要性.(3)通过对利率、汇率及其互动关系的均衡分析,说明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组合.  相似文献   

20.
李钊  王舒健 《商业研究》2006,(2):121-123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的格局下,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经营方式的主流。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是混业经营的一种有效模式,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构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应当是我国金融业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