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HTH]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研究创新:在沪港通政策背景下,从行业层面考察两地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将风格投资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因素纳入两地资本市场波动溢出的解释框架。研究价值:为两地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提供更为系统的视角,为检验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为推行“深港通”等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介绍了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总体变化情况、变化特点,分析了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并论证了大宗商品价格和中国贸易条件的关系,得出大宗商品价格和中国贸易条件近似呈反向变化。而后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和通货膨胀两方面研究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使得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一些建议,通过改善大宗商品价格改善中国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的金融形势指数,以此考察了中国金融周期的波动特征,并进一步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周期长度大致为3年,且存在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金融冲击的“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明显,金融形势好转所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金融形势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通过对行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测定,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其对中国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03~2011年行业层面数据,采用两步系统动态GMM方法。研究发现:行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呈现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是在分行业视角下,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行业贸易规模扩大均对行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研究创新:本文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程度和地位进行了全面实证分析。研究价值: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完善企业走出去相关政策机制,着重推动技术密集型企业参与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梳理各界研究中国通过实体经济渠道传导的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通过使用面板数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纳入中国经济增长冲击因素,考察2003—2014年中国是否通过贸易渠道和对外直接投资渠道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03—2014年中国通过贸易渠道对其他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溢出效应也不能忽视。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中国通过贸易和直接投资渠道传导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而在此之后通过贸易传导的溢出效应则非常显著,对外直接投资渠道对其他经济体的溢出效应也愈发重要,因此,以溢出效应为考察标准,可以认为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具有一个主导单元的GVAR模型,并采用1995~2014年33个国家的数据考察了国内外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跨国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国内财政扩张会促使实际产出增加,而使贸易平衡恶化、实际汇率贬值,并对其贸易伙伴国产生不同的动态影响;第二,国外财政支出的增加对中国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但各国溢出效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尽相同,而国外财政收入对中国的溢出效应较小;第三,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本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逐渐减小,国外财政扩张的溢出效应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的20种主要出口商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1997年一季度至2016年四季度期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出口商品价格的非对称传递特征。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了显著的非对称传递效应,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远强于人民币贬值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变动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也远强于汇率小幅变动的情形。汇率传递效应在汇改前后表现出动态的非对称性,汇率因素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在2005年汇改之后才开始显现。由于进口投入品比例上的商品异质性,汇率传递效应及其非对称性传递特征仅限于资源性产品和中低技术制成品,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价格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汇率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绿色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的研究发现:2008—2016年中国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显著,地区间差异在缩小但差异仍较为明显,且地区间的联系突破地理邻近效应,呈现为广泛复杂的网络关联和结构形态并趋于稳定。绿色发展空间分布呈现:以环渤海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体现出经济及技术外溢以及能源输入;以西南地区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主要进行资源供给及接受技术外溢;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的“主受益”板块,体现其绿色发展得益于西北及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供给,各指标水平较高且均衡,但板块外的溢出效应不明显;西北地区省份为主的“净溢出”板块,各方面发展均比较落后,主要对环渤海地区进行资源供给;陕西、河南作为资源密集型省份,其绿色发展受自身经济、产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但因其地理位置居中,处于网络中心性最高的重要地位,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广泛密切的联系,建议培育为新的绿色发展增长极;总体上,板块内部聚类明显,但仍存在板块内部分省份及板块间的互动不强,需打破行政壁垒,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板块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及资金流动,实现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DCC GARCH、DCC EGARCH、DCC TGARCH方法下,采用中、美、日、德、英等国家199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金融数据,实证得出如下结论:样本国市场利率和股指波动率呈现尖峰、肥尾、有偏的特征,更为符合t分布。样本国市场利率波动表现出显著的溢出效应、杠杆效应和联动效应。样本国股指波动率对中国股指波动率的溢出效应趋于增强,特别在美国金融危机后。样本国利率波动对中国股指波动率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和杠杆效应,但影响程度非常低。治理世界性金融风险,各国当局应加强政策协调性,合理进行风险分担。  相似文献   

10.
在考虑局部网络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微观扩散模型仿真分析创新扩散。研究表明,局部网络效应使得创新潜在采纳个体决策相互影响,从而导致这种采纳者之间微观交互模式所呈现的宏观社会网络结构影响创新扩散的速度和程度。即使某些创新收益非常高,也有可能因为创新潜在采纳个体之间交互模式的影响而导致其扩散最终失败。同时早期创新采纳个体一般具有社会联系比较广泛,自身采纳阈值较高,自身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小,更关注创新内在价值等创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