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金融》2010,(8):58-58
2010年6月8日,在“2010中国国际智能卡与RFID博览会”上,银联手机支付荣获“国家金卡工程2010年度金蚂蚁奖自主创新奖”,这标志着中国银联手机支付业务获得了产业界的广泛认可。银联手机支付是将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的新兴支付方式,以手机中的金融智能卡为支付账户载体,以手机为支付信息处理终端。  相似文献   

2.
《金卡工程》2014,(12):44-45
正2014年12月4日,中国银联在上海举办2014年度金融智能卡合作伙伴会议并正式推出蓝牙智能卡及可穿戴支付产品方案,广州天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联的领导下及金雅拓(Gemalto)公司的支持下,同步发布全球首款可穿戴智能卡-手机荷包卡。手机荷包卡集近场支付、远程支付、空中圈存于一体,基于中国银联发布的蓝牙智能卡及可穿戴支付产品方案,采用通过EAl6+/EMVCo安全认证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主办,中国银联湖南分公司、中国联通湖南省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长沙银行共同承办的金融标准长沙市民卡暨银联手机支付新闻发布会成功举行,标志着银联手机支付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相似文献   

4.
银行卡     
《时代金融》2011,(19):61
<正>"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正式推出2011年6月10日,中国银联联合相关各方推出的"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两项业务在北京亮相,两项业务的推出,标志着中国银联在依托现有银行卡交易清算系统基础上,建成了具有银联特色、行业领先、高效安全、开放式的无卡交易处理平台。  相似文献   

5.
《金融博览》2009,(22):51-51
10月29日,中国银联和鄞州银行在宁波举行仪式,宣布银联手机支付业务正式登陆宁波。这次合作是中国银联、商业银行和通信运营商在金融IC卡账户手机支付领域上的首次携手,是国内支付领域的合作典范。  相似文献   

6.
2010年3月中旬,中国银联宣布已在六省市展开手机支付业务的大规模试点。而在此之前,中国移动刚刚宣布斥巨资入股浦发银行,意在开拓手机支付业务。两大行业巨头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手机支付业务,让这一新型支付方式成为热点话题。手机支付范围广、领域宽,跨越金融、电信、第三方支付等行业,包含移动通信、  相似文献   

7.
《中国信用卡》2012,(10):95-95
日前,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在北京签署了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产品和服务研发、市场推广、风险监控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据悉,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的合作,将结合光大银行的特色金融服务,重点围绕移动金融智能卡研发、手机支付客户端定制、移动支付商圈建设等内容展开。光大银行的客户不仅将可以通过手机享受银行卡账户管理、理财投资等手机银行服务,还可以进行公用事业缴费、  相似文献   

8.
《金卡工程》2013,(10):40-41
三大运营商“手机钱包”大战一触即发。日前,中联通宣布与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达成合作,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中电信与中移动在移动支付领域同样动作频频。中移动与中国银联共同开发的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已正式推出,中电信方面也明确表示将加快其移动支付商用进程。在国庆前举行的201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移动支付业务成为运营商展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云南金融》2011,(11):53-53
2011年9月28日,中国银联和中网建设银行在北京共同宣布,建设银行推出的“银联手机支付”业务正式上线,建设银行的客户可率先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南、四川、厦门、宁波、青岛、云南、大连等11家分行办理。此次上线的银联手机支付业务,主要面向建行金融IC卡客户,提供远程和现场支付服务,  相似文献   

10.
张奎 《时代金融》2008,(11):92-94
手机支付是一项横跨金融行业和移动通信行业的电子支付应用,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阶段,手机支付并非传统支付方式的替代者,而是传统支付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中国银联作为国内手机支付的推动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在推动手机支付业务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银联开展的手机支付业务已经为持卡人、移动运营商、发卡银行和公共事业单位带来了显著的市场价值。通过分析各地手机支付和江苏地区手机支付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手机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市场推广力度是影响其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而业务规划和产品设计应以客户支付需求、用户使用便捷作为出发点,希望借此能为创新支付业务规划和产品设计提供一个考量角度。  相似文献   

11.
资讯热点     
两大巨头试水移动手机支付 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近日宣布,双方共同打造的移动支付平台已正式上线。消费者若拥有一台具备NFC(近距离无线通讯)近场支付功能的手机,再免费换上中国移动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SIM卡,即可在商户、公交车、地铁、星巴克等商家直接进行手机付款。  相似文献   

12.
一,手机支付的概念手机支付就是移动用户使用手机对其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费用支付的一种支付方式。由于移动网络覆盖面广,手机便于随身携带,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支付成为了可能。同时,手机用户群体庞大,手机支付的潜在用户数量巨大。随着智能卡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智能卡与手机的有机结合,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和内容的丰富l生将大幅提高,手机用户将拥有可随身携带的支付终端,银行卡可延伸到每个手机用户身边进行贴身服务,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用手机办理查询、消费、缴费和转账等业务。  相似文献   

13.
手机支付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银联联合有关方面研发的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目前已进人大规模试点阶段,近日中国银联宣布试点区域已扩展至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深圳等6个省市。但从实际情况看,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前期资金如何投入和社会环境如何改善,应予以重视和解决,以促进手机支付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手机市场的发展,国内已开展了各项手机支付业务,如手机银行业务,手机缴费业务。中国银联成立后,一直非常重视手机支付业务,从2002年起,就在各地推广以手机卡和银行卡进行绑定缴费为主的各项业务,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而非接触式IC卡技术与手机相结合,成了移动支付领域的新话题,并发展为一项称为“近距离支付”的技术。2002年9月,PHILIPS和SONY联合开发了NFC技术,使手机通过非接触支付的手段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5.
《金卡工程》2013,(6):24-25
日前,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了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业内预计,大规模商用即将拉开序幕,产业链诸多环节如运营商、银行将不同程度受益,但市场未来增长仍在于培养消费者习惯以及具有用户黏性的创新产品。强强联合推手机钱包日前,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共同打造的移动支付平台正式上线。移动支付平台是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以  相似文献   

16.
《金融电子化》2009,(10):44-46
邵山:利用手机作为终端实现资金支付,在国内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总体发展不尽如人意。虽然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但在支付领域的发展远不如网上银行、储值卡、银行卡等工具发展迅速。今天我们邀请了商业银行、中国银联、智能卡厂商、手机厂商和第三方支付运营商的代表.专门就手机支付发展中面临的尴尬境遇,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这一业务的发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寇冠 《金融电子化》2011,(11):28-30
2011年9月28日,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联在北京共同宣布,建设银行的"银联手机支付"业务正式面向客户推出,建行客户可率先在北京、上海等11家分行办理.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银行战略性的将移动支付业务作为提升金融支付结算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携手相关各方共同推动和深化在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合作,提升金融服务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信北京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电信)近日发布公告称,已为中国电信用户免费开通中国银联手机支付功能,用户只需办理银联翼宝手机支付卡,就可将手机免费升级为一台移动支付终端,这实际意味着在手机支付标准上,中国电信已完全使用银联的手机支付标准,且已开始实质性推向市场。目前,中国银联主导的手机支付标准尚处于市场推广初期,使用过的公众不多,而北京电信的银联翼宝依托的是  相似文献   

19.
《金卡工程》2011,(7):63-64
近日,中国银联与HTC宣布首款银联移动支付智能手机HTC“惊艳”正式发布。HTC‘惊艳”搭载了Android2.2操作系统,在SD卡中内置了支持中国银联标准的手机支付方案,具备手机银行、信用卡还款、缴费通(移动、联通、电信、电费等)、余额查询等远程支付功能,并支持银联POS机刷卡消费等近场支付。  相似文献   

20.
目前,手机支付成为最热的金融支付工具之一。它将手机和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现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的统一。它提供的基础服务有代缴费、转账和支付等功能,由于互联网和其他各种支付渠道的服务内容都可以移植到手机支付上,所以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开展移动支付的国家和地区接近100个,2009年全球手机支付业务交易金额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