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对农村市场需求及农村居民购买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农村居民购买力问题研究中,提出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劳动力共同的度量衡——大城市里流动人口的劳动,并通过考察认为,如果劳动力是决定收入分配的决定性要素,那么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村劳动力是最没有竞争力的一个阶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是公平的,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了其能获得的收入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不公”,而应理智地定义为“购买力分布不均”。并探讨了“购买力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实现购买力均衡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进入生产过程后,资方取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产权残缺导致了工人没有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劳动者利益受损。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根源。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思想对于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发挥工会作用协调劳资利益关系,健全劳动力市场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阐明了现阶段分配的主体、分配的价值取向和分配的依据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理论问题,构成了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框架,为我国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推进分配理论的创新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正> 商品经济和劳动力商品的属性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劳动力商品是商品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商品。现在大家公认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和商品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对于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的属性,却往往争议较大。既然劳动力商品是商品家族成员中的特殊一员,因此,要想搞清楚劳动力的属性,首要的是须搞清楚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层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劳动力属性问题便会水落石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内容关系对形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讨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成因,明确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的职责,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7,(11):27-42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试图应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的形成机制,以及这种分配不均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分析框架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阶级分析、劳动价值论和资本雇佣劳动等,又结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特征,放宽了现有文献中"工人阶级无任何储蓄"的假设,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1940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于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的成因和治理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收入分配实际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另一是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现阶段看,收入分配不公是收入分配中的首要问题。针对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及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出发,对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公平效率观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主要包括权利平等的实质、权利平等的相对性、平等权利和公平状况的实现程度、社会中弱者的生存权以及按劳分配思想中所蕴涵的效率观点。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把“劳动力”看作是“商品”而不是“资本”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差异。尽管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劳动的异质性,主张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人力资本” 概念是不可能成立的。而那些以“劳动力商品”不能反映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复杂劳动无法还原为简单劳动、分享经济或知识经济让劳动力成为了资本等错误认识为依据,得出劳动力商品的说法应当被人力资本概念所取代的观点更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收入和教育状况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开拓了工业所需要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教育和治理贫困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重温马克思的这些经典理论,对我们认识现阶段劳动力转移的新特征,探索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规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 1 3 0多年来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致劳动领域的扩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 ,诸如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是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等。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辨证法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前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按分配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逻辑起点。只是以往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最本质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实质上,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最本质的内容包括三点,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量的大小为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承认能力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仍然没有偏离这三点本质的含义,但已经有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多元要素参与分配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经济效率的威力”,劳动价值一元论受到质疑甚至于批判。实质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并不排斥“多要素”在经济分配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什么样的“多要素”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则?使用价值多元论对现阶段的分配理论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承和发展了斯密、李嘉图等人承认人类财富主要来源于劳动的理论 ,既表明了劳动与物的共性 ,又表明了劳动与物的区别 ,为我们结合现代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收入分配理论 ,奠定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创立适合中国实际和需要的能够解放劳动、保护劳动的收入分配基础理论 ,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符合经济学现代趋势 ,适应中国发展要求 ,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中,经过劳动力商品交换,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劳动力使用权分离为雇主手里的劳动力支配使用权和劳动者掌握的劳动力直接使用权.在这里,劳动力支配使用权与劳动力直接使用权分属不同的两个经济主体,因而构成生产劳动过程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应建立承认劳动力直接使用权的企业制度,使其参与利润的分享,变资本雇佣劳动为资本与劳动平等共赢的合作劳动,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全世界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百年误解都源于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由此,可以得到三个"无关论":(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3)生产劳动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optimal taxation of commodities when consumption is a time‐consuming activity. This is done under two distinct preference separability assumptions: between goods and labor supply, and between goods and leisure. It argues that with the labor separability, the traditional uniform taxation results of optimal tax theory continue to hold. With leisure separ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consumption time is a major ingredient of optimal tax rate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time and optimal tax rates depends crucially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conomy. In representative consumer economies, time differences determine the pattern of optimal tax rates so that goods whose consumption take more time are subjected to higher tax rates. When individuals have different earning abilities, redistributive, incentive, and efficiency considerations also come into play resulting in a complex relationship. The paper derives formulas for optimal commodity taxes in this case on the basis of three different tax structures: linear commodity taxes in combination with linear and nonlinear income taxes, and nonlinear commodity taxes in combination with nonlinear income taxes.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分析,发现商品价值既不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由商品的效用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物品效用和劳动耗费是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华东 《经济经纬》2006,1(1):10-12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一系列论点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有很多论点,马克思并没有证明或者没有进行科学地证明,比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的关系等。因此,为了将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我们还是有必要对这些论点进行科学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20.
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化劳动价值论要反对借深化之名,行否定与扭曲之实这两种倾向,要从三个方面出发深化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