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农地流转的首要任务是清晰界定土地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举 《北方经济》2008,(16):3-5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农地利用现状都急需推进农地合理流转,首先应清晰界定农地权利。但这并不等于要推行农地所有权私有化或国有化。在清晰界定农地权利基础上,应明确农地流转的范围和条件、合理划定农地流转对象、鼓励和支持农地权利交易中介组织建设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合理化及其创新,公平分配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农地利用现状都急需推进农地合理流转,首先应清晰界定农地权利.但这并不等于要推行农地所有权私有化或国有化.在清晰界定农地权利基础上,应明确农地流转的范围和条件、合理划定农地流转对象、鼓励和支持农地权利交易中介组织建设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合理化及其创新,公平分配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已迫在眉睫,但现存农地制度中存在农地所有权界定不清、土地流转中制度不完善和操作不规范以及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沁阳市西万村农地"整村流转"的调查,分析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流转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伊明 《发展》2004,(2):56-57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提出现阶段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农地产权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被分解为三种权利:集体拥有的所有权、农民拥有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就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最后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每一次农地制度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博弈。第一次变迁所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既促进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第二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表面上看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实则是既缺乏效率也不公平。第三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公平诱因与效率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在上海郊区成效显著,但在全国范围内尚需攻坚克难. 农地流转,在我国,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涌动的热流.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土地流转的有彤市场.从小岗到西岗,见证了我国30年来农地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关于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朱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界定农地产权,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以及构成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其他权利,如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抵押权等。家庭联产承包...  相似文献   

8.
倪羌莉 《乡镇经济》2010,1(2):73-77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作为流转形式之一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势,实现了农地利用效率目标和集体福利目标的统一,在农地流转中显示出较好的绩效作用。因此,文章以江苏省如皋地区土地股份合作制为典型,探求股份合作制中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办法,以求更好的推广这一制度,实现好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9.
于朝印 《山东经济》2011,27(1):74-79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日益成为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地经营规模化、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承包经营权是农地股权产生的基础和依据,要构建更加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地股权制度,必须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切入点,针对实践中农地股权配置中的缺陷,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流转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使农地股权成为农民在获得承包经营权后基于土地所获得的另一项法律上所确认的权利形态。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中的供求错位分析--从农地流转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农地流转的两种类型:自发型和集体推动型流转为例,阐明流转制度中存在供给和需求的双重错位。进而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外部性、交易费用、供求主体的不一致和利益集团的左右等使参与方对新制度的优劣评价存在差异,造成供给相对于需求过剩和不足同时存在的现象。制度变迁中要兼顾各改革参与方的利益,方能更好实现制度变迁的绩效。  相似文献   

11.
黄丽 《乡镇经济》2008,24(9):51-5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充分依靠土地的保障功能。通过对南海农村的调查,得出农地股份合作制是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欠发达地区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推广必须通过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经济生产要素,只有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发挥效益,而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土地作为最稀缺的资源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流转也就成了必然。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主要可以从广义、狭义与超狭义三方面着手:在广义中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定义是土地权利与功能(土地的利用关系)的双流转;狭义农村土地流转概念则强调权利流转,即农村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全部流转;而在我国,更多的学者则认可所谓的超  相似文献   

13.
侯微 《乡镇经济》2009,25(10):4-7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从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重塑农民为部分产权主体,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流转,再到明确提出建立农地要素市场的目标,最后到以打造农地财产权为重点的农地制度改革来完善农地市场的四个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地制度市场化变革模式。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变农民的“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是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模糊,农民产权主体缺位;家庭承包经营权能残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全;农村土地内涵界定模糊,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等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农民产权主体的归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析了台湾地区农地政策与城乡共同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还权于农民、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第一阶段,“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第二阶段,以及在农地使用权流转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三阶段。台湾地区通过推行农地流转来实现农地规模化、集约化运作,为实现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而这也正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必然经历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努力探寻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台湾地区农地制度变革对于我国大陆农地制度改革与完善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一、农业土地产权变更与农业转型的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经济型,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是和农业土地产权变更密不可分的。农业土地产权,是指以农业土地为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称。具体包括农业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支配权和处置权等,农业土地产权属于共有产权,而非私有产权。农地产权和其他产权一样由权能和利益两部分组成,农地的权能就是农地产权主体对农地的各项权利或职能。农地产权的利益就是农地给其产权主体带来的益处或效用。农地产权具有普遍性、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农业土地…  相似文献   

17.
张曦  张弢 《杭州研究》2009,(4):78-83
农地城市流转是城市化过程中普遍现象。目前,在城市化农地流转过程中,明显存在决策失衡、评估失准等问题。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地流转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农地流转各方利益的现实需要。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有合法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化农地流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农地流转问题法治化的动因,并提出了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一、土地流转是创新农地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土地流转是在农业产业化兴起的过程中开始的、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动国在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与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现行农地制度今在有不相适应的矛盾。必须看到,为创新现行农地制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土地流转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一是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珍稀;二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无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均计信大苦异;三是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牢固存在的家庭联。“‘、h包制。这是我国农村最具体、最丰富的微观经济基础,是我党在…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合法性[1],是农地制度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流转程序不规范、渠道不畅、农民的权益受损等诸多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福建农村土地流转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及原因,并就如何实现保障农民权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农业发展危机,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农地制度改革。自1945年自耕农制度确立以来,日本先后经历了土地权利移动规制、促进土地所有权转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依靠"农业经营体"推进规模经营和加快农地集约利用5个发展阶段。伴随着农地制度改革,日本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并创新设立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促进中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