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组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推动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或正在建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金卫工程、金文工程等系统.计算机审计作为审计信息化的一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深八到各个行业业务的各个领域,审计工作的重点将由手工帐务的审计转移到对机器帐务的审计上来,计算机审计将成为各个行业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计算机对审计信息化的几点影响做了深入分析,说明了计算机审计在审计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深刻地改变着审计环境,审计环境的变化呼唤新的计算机审计模式理论用于指导计算机审计实务。但一直以来的计算机审计模式都是模仿手工,智能化水平低,使得计算机审计大大落后于会计信息化。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审计模式进行重构,以彻底摆脱手工审计模式的桎梏,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优势,从而极大地提升审计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吕新民 《商场现代化》2009,(20):124-126
面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环境,出现了数据式审计模式,它代表了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方向。在该模式下,借助于信息技术平台,摆脱了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局限,通过深入到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能获取更多、更广泛的审计线索。然而,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式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并不能代替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在整个数据式审计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数据式审计下的审计专业判断的运用和体现作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审计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计算机.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审计成本的构成内容,然后剖析了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对审计成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最后针对不利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商》2013,(17):112-114
网络信息化的到来让二十一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必然促使审计从传统手工模式过渡到计算机模式的时代。本文基于对2007年以来的当前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梳理,阐述了我国近几年审计模式方法的各个领域在计算机方面的发展与运用,以用来探索电子数据审计、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不同形式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新进展,从而有助于完善计算机审计的模式和方法体系,为积极推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开展贡献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雄锈 《商》2013,(17):112-114
网络信息化的到来让二十一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必然促使审计从传统手工模式过渡到计算机模式的时代。本文基于对2007年以来的当前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梳理,阐述了我国近几年审计模式方法的各个领域在计算机方面的发展与运用,以用来探索电子数据审计、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不同形式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新进展,从而有助于完善计算机审计的模式和方法体系,为积极推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开展贡献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源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在的审计方法和会计工作环境与过去相比较有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审计有效的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针对计算机辅助软件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特别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做了重点介绍、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辅助审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指出计算机辅助审计存在的问题,包括审计法规、准则不完善,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低下,缺少审计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缺乏应用审计接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牛晓红 《消费导刊》2014,(3):167-167
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应用,为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效率和效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审计应用的现实意义及具体审计模块的应用,并为后续推进国有企业计算机审计应用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计算机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传统的手工会计逐步转为会计电算化,而对注册会计师来说,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以往的手工审计已不能很好地帮助其出具审计意见,计算机审计必将登上历史舞台.而计算机审计的出现也将影响手工审计,这样就使得计算机审计的风险加大,目前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控制并不完善,国家政策的变动也将影响计算机审计的风险方向,所以,对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与对策的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首先介绍了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概念,再提出影响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原因并分析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并通过对各风险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田谧  马磊  王蝉 《电子商务》2014,(11):11-12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应运而生,它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会计账务处理模式都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对与之关系紧密的审计模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电子商务基本业务流程以及特点入手,分析了影响审计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及其成因,针对网络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严格控制审计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以降低审计风险,建立及时跟踪制度、应用数据式审计模式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种新兴的基于网络的审计模式(远程审计)被提出并开展了初步探索.这种新兴的审计模式在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风险和审计方法等方面都与传统审计模式有着显著区别.本文是基于山西省电力公司通过企业人财物资源集约化管理系统实施远程审计的具体实践,对远程审计开展的必然性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建设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信息化也逐渐的提上日程并不断获得发展.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计算机审计对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如何更好的加强计算机审计的建设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审计收费模式与快速发展的国情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审计市场秩序和行业的正常发展.我国审计收费是由审计收费的主体和审计收费的形成方式两部分组成的收费模式,其存在着行业指导标准缺乏,审计关系变异影响合理定价,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不正当竞争.改进现行审计收费模式可借鉴国外的审计收费模式,完善审计收费标准,加强审计收费监管机制,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兼并联合,提升市场竞争力,创造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15.
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与其紧密相连的审计也面临着在观念、方法和技术上全面创新的重大挑战。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管理环境下,传统的审计取证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很难取到真实、准确、可靠的审计证据,集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和审计技术三位一体的并行审计技术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并行审计的概念、适用范围以及主要审计目标,并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了运用并行审计技术实施并行审计的必要性;然后对实践中运用已较为成熟的四类并行审计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最后,简要论述实施并行审计技术的关键和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关系到了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审计"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了,所谓数字化审计,就是在审计工作中充分地利用电子数据和计算机系统。而审计人员在送达审计的工作中,应用数字化审计的工作方式,在降低审计所需成本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扩大审计的范围,这种审计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文章分析了数字化审计在审计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几点思考,进而促进我国数字化审计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阐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体现在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和利用审计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审计;着重介绍了集中审计方法;并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伴随会计电算化系统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审计相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型审计,并随着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方法都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审计风险随之加大,特别是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与计算机审计相对应的审计准则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其风险研究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因此,对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风险和计算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概念,成因和防范,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问题,并且通过加强对审计风险优化管理,提高计算机审计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降低计算机审计的检查风险,从而降低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对被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影响计算机审计的风险因素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类.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有:一是提高计算机审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二是降低计算机审计的检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