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根据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16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为例,以村居民点为评价单元,依据土地集约利用指标选取的原则,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总分值一极限修正模型计算评价单元综合集约度分值,进行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并就评价结果,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芹芳  陈玮  段刚 《乡镇经济》2008,24(8):40-43
文章以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为例,以村居民点为评价单元,依据土地集约利用指标选取的原则,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总分值一极限修正模型计算评价单元综合集约度分值,进行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并就评价结果,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近五年来马鞍山城市建设用地情况的趋势分析,总结当前建设用地利用现状.选取了建设用地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闲置率三个指标对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定额指标法和实际用地过程中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建设用地的潜力,结合当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及潜力研究,综合提出挖掘土地潜力和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以真正实现马鞍山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曲凯 《山东经济》2006,22(6):138-141
在阐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建立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评价济南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水平。并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研究区域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近2/3的地级市处于拮抗阶段,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的耦合协调度在0.3到0.5之间;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和城镇化水平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过程,而是滞后或超前的发展的过程,甘肃省多数地级市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超前于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固原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固原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固原市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历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极差法和熵权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最终得出各评价单元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分值。分析发现,固原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低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均水平;五个区县中,原州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最高,泾源县建设用地利用最为粗放。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空间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从微观层面上实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笔者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评价要素图层分离、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权重值确定及评价单元划分基础上,构建GIS空间模型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把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应用GIS空间模型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能够深入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或评价结果动态更新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2008年13个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农用土地大量转变为城市用地现象非常严重.面对人多地少的现状,集约、高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已成为今后缓解我国耕地保护与城市扩张占用耕地这一对矛盾的重要措施.掌握好现阶段城市用地水平的高低对指导今后城市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综合评价和ARCVIEW软件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甘肃省14个市州城市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最后分析各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度比较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李国平  李治  张祚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32-36
将"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引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能较好地揭示土地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文章据此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梯度分布;②陕西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显著;③PSR系统的协调度与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成较高正相关,充分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同时模型可信度也比较高.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钟扬  向宇  吴鸣  张翔  武秋杰 《科技和产业》2020,20(10):175-179
选取浙江省113座不同类型的典型地下开采矿山,利用2014-2018年各类矿山的开发利用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全面分析评价指标选取影响因素,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保护的角度,借助专家技术研讨咨询和论证,确定了规范开采、矿产资源利用、循环利用、科技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共5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素层,并进一步明确了16个指标层,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选取的评价指标项进行标准值计算,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项权重值。结果显示,要素层权重以规范开采、矿产资源利用、循环利用为主,权重值分别为21.9、35.2和20.8。研究为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科学管理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需要进行科学评价与分析。本文以武汉市为案例,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其次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影响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2004年的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状态。单位用地投入产出水平较低,有不同程度的土地闲置现象,土地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汪霄  卞晓雯  刁璇 《改革与战略》2008,24(12):48-50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土地平面开发模式逐渐转变为立体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其使用权管理相关的诸多问题却没有被妥善处理。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达到集约合理利用的目的,我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权属管理应当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6.
齐梅  杨庆媛  王燕 《乡镇经济》2008,24(9):71-76
基于重庆市目前的战略形势,构建适合重庆市的土地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技术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市1997--2006直辖十年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实现程度最高,生态文明性次之,生产性最低并有下降趋势。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以便维护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袁梦  段岩燕 《科技和产业》2022,22(10):76-81
为了促进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基于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开封市2011—2018年的土地利用相关指标,构建开封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开封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稳定增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呈波动增长,土地利用的整体协调度呈比较协调态势。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社会收益、社会成本以及两者的综合角度分析可知,上海的整体投资效率、产业结构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均优干天津。天津的城市扩张速度高于上海,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9.
对中部城市群2002~2009年期间利用外资的总体状况如利用外资的规模、利用外资的方式、利用外资的结构(包括来源地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中部城市群利用外资效率和潜力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说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deap2.1软件,求解Malmquist指数的DEA模型,从中部城市群整体、中部城市群内部以及核心城市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必须从中部城市群整体和六大城市群自身角度考虑,提高利用外资效率和潜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研究不足和主体功能背景下的地县层级空间功能区划的实践需要,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开展主体功能为重点开发的市域功能区划研究。在探讨基本思路与方法框架的基础上,从生态与农业约束、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导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应用SPSS聚类分析,提出湛江市功能区划方案。最后,从各功能区定位出发,结合土地利用特点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