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日本的财政危机看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晨萍 《北方经贸》2002,(4):102-104
从 6 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一直奉行凯恩斯式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曾拯救了 30年代的美国经济 ,然而在 90年代却使日本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中。在介绍日本经济背景基础上 ,对日本财政政策在 90年代失效的原因进行剖析 ,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制约性 ,阐述了笔者对我国财政走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凯恩斯主义从经济理论上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即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他以有效需求理论为依据,得出必须依靠政府来调节和干预经济,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的论断。在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前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方案政策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对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解决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政府财政扩张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峰 《商业研究》2004,(2):160-163
日本政府扩张的财政政策 ,使日本经济成为依附于公共投资的公共投资型结构。扩张的财政政策在需求和供给层面均缺乏有效性。凯恩斯主义并没有把日本经济带出低谷。为此对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 ,提出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经济宏观调控下的货币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宇荣 《价格月刊》2004,(10):25-26
(一)凯恩斯主义与需求管理政策偏好。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适当改变总需求,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率,减少支出以及提高利息率等办法对付通货膨胀。综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基本上是遵循凯恩斯主义路线,主要采取调节有效需求的方式,通过适度扩张和精确调整的需求管理政策措施,在经济均衡状态范围内延续经济周期的扩张过程,维护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避免发生非理性经济萧条。  相似文献   

5.
黄鑫 《消费导刊》2010,(2):26-2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市场经济的失灵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的威胁,许多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一新形势,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介入力度,凯恩斯主义重新回到了历史的前台。本文将秉承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分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市场经济的失灵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的威胁,许多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一新形势,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介入力度,凯恩斯主义重新回到了历史的前台。本文将秉承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分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直都处于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位置,该理论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消费、扩大出口等方式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理论在实践上有其局限性,只有把凯恩斯需求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使积极财政政策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商》2015,(14)
英国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经济学的创立开辟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分析。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西方国家奉为圣经,一直是西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候的依据,但是随着"滞胀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经济很大的不适应性,但凯恩斯经济理论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力 《财贸研究》2001,12(1):74-75
<正> 一、扩大有效需求,凯恩斯经济学的启示 凯恩斯认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能否实现有效需求,关键在于实际就业量,在于人的购买能力。因此,他的基本政策主张是通过扩张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以解决经济失衡问题。 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的总需求。所以有效需求可以被看作是总需求。凯恩斯认为引起总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  相似文献   

10.
凯恩斯经济学起源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它并不反对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是给出市场失灵下的解决方案。中美贸易摩擦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能帮助中国厘清持续发展的矛盾和症结。凯恩斯主义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解决市场当中的所有问题,但它确是一把繁荣的钥匙。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共同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凯恩斯主义,可以为当前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做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着力于从工资的粘性、供求关系、政府干预等多角度入手,阐述了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微观基础,本文通过对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进行分析,得出相关就业理论启示,为解决我国就业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大需求对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无法阻止的经济大危机,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当期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运用"凯恩斯主义"的相关观点为我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3.
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目的是通过以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为研究对象解决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带动经济发展走出经济危机困境。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有效需求直接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有效需求又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是经济发展取决于消费与投资,消费是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投资是由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从这条线索出发。本文通过对有效需求理论的界定及发展针对性地研究投资需求部分,分析投资需求的意义及投资社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为什么投资社会化可以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存在的可能性及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本质卜是扩张性的.其理论基础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1998年为了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中央政府采用了凯恩斯主义治理萧条时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去出,大量发行国债,加大公共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财政支出的手段来刺激经济、扩大内需。1998年至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新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贡献是阐述了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微观基础,这是对凯恩斯主义的一个极大的发展,就业问题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密切关注的难题,研究就业问题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凯恩斯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的理论创新者、政治活动家和当时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对货币理论、就业理论、利息与工资理论均作出了重大的创新。特别地,他突破了传统经济学派的束缚,提出利用国家干预,解决自由经济当中的失业和生产过剩的危机。凯恩斯主义对当时的资本主义起了拯救作用,并促成了布雷格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对稳定战后西方国际经济秩序作出重要贡献,同时还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目前西方经济学许多研究主题提供了学术源泉。但凯恩斯主义并不是万能的,它的理论体系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缺陷,本文以下内容就对此稍作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2009年的宏观经济发展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政策对经济长期的发展是否有效还是未知。本文从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两个观点不同的经济学流派的理论出发,分析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适应性,对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认为,经济体系的自发运行通常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小于充分就业,因此,要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就需要政府通过投资来扩大总需求。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对于发展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理论探讨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是指财政政策不仅具有凯恩斯效应,还具有非凯恩斯效应。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财政政策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在短缺经济结束之前的1979—1982年、1987—1990年和1994—1995年,财政政策具有非凯恩斯效应;1996—2006年,经济开始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财政政策具有显著的凯恩斯效应;财政初始条件和财政调整幅度等主体预期因素不是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产生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以观察为基础的行为、制度和经济过程的剖析是微观和宏观理论关注协调问题必不可少的内容。自古典经济学开始,协调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而宏观经济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是讨论与协调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均重视协调问题,近年来形成的后瓦尔拉斯宏观理论把协调问题和提供协调的制度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这种新的视角改变了宏观经济争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