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泉东盟五国之行与"小泉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日本与东盟经济环境发生新变化、面临新课题以及日本通商政策和集团化战略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小泉东盟五国之行提出了日本对东盟外交的新理念和“小泉构想”。小泉构想虽然受到了东盟各国的欢迎,但也有不和谐的弦外之音。由于小泉构想的空洞性和暧昧性,再加上日本国内农业自由化的掣肘,如何实现小泉构想,乃是日本今后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一、一次展现冷战后日本亚洲外交趋向的访问 元月11日至18日,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对东盟四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文莱)进行了为期8天的友好访问。此次访问虽带有例行性质,但却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构崩溃后日本首相对东盟的首次访问。日本当局把它视为发表冷战后日本对亚洲综合外交政策的“好机会”,因而十分重视。宫泽首相在泰国曼谷发表了被命名为“宫泽主义”的政策演说:《亚洲太平洋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自由与繁荣之弧",是指从东南亚经由中亚到中欧及东欧,连成一条弧线包围着欧亚大陆,支持拥有与日本"相同价值观"的国家,被广泛解读为"围堵中国"的政策。1月16日上午,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登上停在东京羽田机场的政府专机,前往越南、泰国及印度尼西亚访问。安倍出访时表示,日本将在经济、军事方面强化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日本发行量最大的保守派报纸《读卖  相似文献   

4.
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东亚经济合作形式“东亚经济圈”包括中国,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四国;本文所称东亚地区专指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四国。80年代中后期,东亚地区各国在特殊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分别进行结构调整和重视加强区域性经济合作,由此,东亚地区内部市场已出现了既有竞争又有互补的接力机制,以及既有高科技产品又有初级产  相似文献   

5.
如果按照托夫勒的说法,地球上已经发生过三次科技浪潮,当西方国家又在兴致勃勃地推动第四次浪潮时,面对新的技术革命挑战,东盟他们纷纷通过高层次决策,掀起一股不小的科技新浪潮。 日本大力引进技术的发展捷径给东盟以极大的启示,近20年来,东盟各国始终把引进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放在第一位,走了一条“吸收——仿制——出口”的发展道路。对引进技术大开绿灯后,东盟又及时对外资的投资方向予以调整,引导其流向技术结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创立于1967年,从1973年"日本·东盟合成橡胶论坛"开始,其后40年,日本与东盟的关系一直顺畅。通过合作,日本企业在东盟扎下了根,很多企业已经成为当地企业的一部分。在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关系开始紧密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多,但全部叠加起来也不及对东盟的投资。在该地区,日本企业一直是自由贸易的领军人物。现在,东盟已经成为自由贸易地区,参加该联盟的6个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100%的零关税政策。东盟在2015年以前将会实现经济上的统合,成立AEC(东盟经济联盟)。这将让该地区经济继续增长,从国外吸引更多的投资。对于这种经济联盟,人们往往会联想起欧盟,与欧盟在物、人、钱实现全面自由化相比,东盟各国存在民族、  相似文献   

7.
克林顿自入主白宫以来,对于新政府采取的对外经贸政策,一直没有公开发表它的细节。但今年2月26日克林顿在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美国要在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中保持领导地位。同时.他又要求德国和日本充当“全球繁荣”的火车头并各自发挥其所分担的作用。用他的原话说:“我们的主要伙伴们必须同我们在一起更加努力、更加密切合作,致力于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减少对外贸易的结构性壁垒,以恢复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相对落后,筹资能力也相对较弱,但它们是一个庞大而且生机勃勃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对于保持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提高效率、促进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人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则把中小企业称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滞后于日本和美国,但也处在世界的前列。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同企业总数的99%;  相似文献   

9.
李根生 《北方经济》2009,(23):81-83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国纷纷寻求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或区域合作,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东盟成立于1967年,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间最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之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为使各国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实惠,2003年我同率先与泰国实行"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东盟各国除菲律宾由于国内情况没有参加外,其余各国都参加了该计划(2005年菲律宾加入).  相似文献   

10.
台湾“南进投资政策”的策略与阻力章怡最近,台湾“经济部”在修改对大陆经贸政策的同时,积极推动“南进投资政策”.强调在“政府对政府”合作的框架下,针对各国的优越条件筛选合作伙伴国.在东盟市场取得先机早在80年代,由于台湾投资环境恶化,劳力不足,工资上升...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是当前我国一个重要的对外政策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贸易结构及吸收外资的互补与竞争性特点研究,分析我国与东盟的合作基础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利益,阐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增强区域间分工协作、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盟国家要求日本降低关税据马来西亚官方柏纳马新闻社报道,东盟七国经济部长于9月7日与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举行会谈,要求日本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障碍。由于东盟各国对日本均有巨额贸易赤字,因此他们要求日本放宽进入其国内市场的限制。此外东盟要求日本支持马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不能走日本人的老路,关于在东盟地区建厂,不要太多考虑关税的影响,更多地要考虑到当地的需求,特别是哪一个本地市场需求最大,以本地市场的产量来支持出口东盟其他国家。”在2009重点汽车出口市场政策宣讲会上,专程从印度尼西亚赶来的印尼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薛德成呼吁。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基地,如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洛林地区、日本的北九州、美国的五大湖、意大利的西北工业三角区等。对于这些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调整,各国政府都采取了重点援助政策,使其走向繁荣振兴,其中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港口区     
《广西经济》2004,(12):47-47
防城港口区地处中国与东盟各国海陆结合部,西行40公里可进入越南,是中国通往东盟各国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6.
日本“脱美入亚”新战略的产生及对我国的影响贾广葆80年代中期,日本提出了以自己为“领头雁”,亚洲“四小”、东盟为其左右翼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日元升值为契机,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外...  相似文献   

17.
日本FTA政策的动向、特征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在东亚地区为了牵制在FTA谈判中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国,加快了与周边国家FTA谈判的步伐。日本的FTA政策的特征是:优先与东盟发展FTA;为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推行非对称性的FTA;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资法律的强化;并且把FTA作为地区政策的一种手段来加以利用。和经济原则相比,日本的FTA政策更多的是为了与快速发展的中国进行抗衡和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元旦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建立,中国各省市区和东盟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更大促进自己的发展。对于广西,胡锦涛和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应发挥“前沿地带”和“桥头堡”作用,正是在发挥好这个作用的过程中,才能促进广西自身得到更大发展。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之后如何更大发挥广西“前沿地带”和“桥头堡”作用,不仅关系着内地各省市区同东盟各国的经贸发展,而且更关系着广西自身的兴旺发达。那么,如何更好发挥广西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作用呢?本文试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东盟各国都在用自己最优越的条件吸收着来自各方的“投资温度”,当然高温并不会让中国的企业家盲目冲动。投资之前还是需要了解各国的国情和投资政策。就像世界华人联合总会永远名誉主席曾永森先生对企业投资东南亚的忠告:“投资,一定要找准方向、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亚元诞生的现实性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所谓亚元,照目前的设想,实际上只是环太平洋地区即“东亚元”。这一设想最先由马亚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1997年的东盟国家 脑会议上提出,其指导思想是在贸易往来中,把用美元支付改为用成员国的货币进行交易,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一设想得到了与会的有关国家的支持。在1999年11月28日举行的东盟与中国、韩国和日本领导人的非正式高峰会议上,东盟成员认为在区内建立共同市场及单一货币是“有可能”的,并且同市场及货币一体化的建议可延伸至中国、日本及韩国这三个非东盟国家。这令市场对一种类似欧元的单一货币在亚洲涎生有所憧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