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以及其制约效应,2003年到2009年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企业过度投资问题在我国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投资对现金流具有敏感性,并且这种敏感性是由投资过度来解释的,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我们考察了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两个制约变量,分析其对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在特定的样本环境下能抑制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发现,信息披露评级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两种制约作用是替代的,在信息披露评级低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越明显;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公司,信息披露评级的制约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刘广  陈建国 《商业时代》2011,(24):62-63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09年度)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是否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3.
股市波动与投资者结构有关,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无论是在开户数量还是资金总量上,个人投资者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个人投资者数量众多、投资分散,其对股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及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别构建个人投资者情绪指数和机构投资者情绪指数来研究投资者结构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最终发现庞大而分散的个人投资者群体加剧了股市的波动,而我国机构投资者虽然发展不成熟,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股市波动,是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比了中国A股市场与美国股市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趋势,两个市场都表现出了去散户化的现象。在注册制落地后,A股市场出现了加速去散户化的现象。个人投资者应审时度势,顺应机构投资者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做好投资配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信贷与融资机构的不断发展,以及上市公司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愈演愈烈,与投资不足等其他非效率投资行为相比,投资过度产生的不利后果更为严重,本文在界定过度投资的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并丛防范经理人获取私利、克服个人有限理性、合理引导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预期等三企方面提出了抑制过度投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由于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导致证券市场上出现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现象.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阐明了传统金融理论下信息与价格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鉴于对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布之后股价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市场上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现象的存在,并针对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从投资者投资策略和监管当局的管理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主体,投资者保护是证券市场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现状是个人投资者为主,而且其利益常受到侵害。本文仅对A股市场中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进行静态分析,并提出维护个人投资者利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两者在信息搜寻和信息解读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两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信息融入市场过程的行为不同。为了减小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提高市场有效性,必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同时加强对个人投资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机构投资化、机构主导市场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股票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在加速进入机构投资者主导市场时代.这不仅表现在机构投资者数量、规模的急剧扩张,还表现在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日益成熟、投资行为日益规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通过积极或消极方式,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方式,采用长期持有投资、价值投资、增长投资等.本文通过对其投资策略的分析,让广大的投资者更了解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0.
机构投资化、机构主导市场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股票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在加速进入机构投资者主导市场时代。这不仅表现在机构投资者数量、规模的急剧扩张,还表现在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日益成熟、投资行为日益规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通过积极或消极方式,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方式,采用长期持有投资、价值投资、增长投资等。本文通过对其投资策略的分析,让广大的投资者更了解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松 《商业研究》2000,(11):128-130
由于发行人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传播缺乏效率、投资者信息解读能力欠缺,我国证券市场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当务之急是采取完善公司股权结构、创新信息披露方式、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有力措施,以此改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股票市场投资主体的个体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过度反应、羊群行为等行为偏差。文章试图应用行为金融的相关理论,在对影响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浅析后,分析了产生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最后对个体投资者提出几点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潘立生  张清政 《中国市场》2010,(31):101-103
代理问题会造成过度投资,股权结构和机构投资者对解决代理问题有效。本文实证分析了它们对抑制过度投资是否有效。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对抑制过度投资非常有效。非国有性质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有制约作用,但不显著。股权制衡与过度投资之间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行为金融字用行为分析方法探讨和解决金融问题,本文研究了行为金融理论中的过度自信行为,具体分析了个体投资者、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并探讨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本文借助2013~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运用Louvain算法,通过构建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网络并识别网络团体,从高管超额薪酬角度考察机构投资者抱团行为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机构抱团后倾向于扮演"合谋者"角色,具体表现为机构投资者抱团规模越大,高管超额薪酬现象越严重;进一步从企业产权性质和高管权力两个方面探讨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治理行为差异,发现相对于其他企业,在国有企业和高管权力较大的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抱团对高管超额薪酬的加剧作用更加明显.上述研究从网络社团结构视角重新审视了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治理行为,为证监会深化认识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引导完善机构投资者制度设计、避免非理性的过度行为协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使股票市场存在着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笔者研究了2008年熊市前后,市场过度反应现象,并对比了市场反弹期间不同投资策略的绩效优劣。2008年熊市及其后一年反弹期间,A股存在较为明显过度反应。在熊市反弹时,“输者组合”是表现最好的投资组合,而“赢者组合”则是最不应该持有的组合。  相似文献   

17.
现有关中签率的研究大多是关于个人投资者,并提出对提高个人投资者中签率的建议,反而有关机构投资者在IPO市场上的中签率的研究很少。本文根据当前A股IPO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中签率的现状,研究当前影响A股IPO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中签率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武力  谢峰 《三联竞争力》2004,(2):46-46,51
与投资股票相比,债券的价值判断和操作手法技术含量更高,如果抱着侥幸心理盲目入市,很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在我国的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受到同等待遇,不但银行间市场、金融债以及部分企业债个人投资者无法涉足,而且国债回购等交易也只对机构开放。可以说不论是在发行市场还是在交易市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功能差异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按身份可划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大类。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增加,带来了资本所有权的日益集中,并且证券市场成熟化程度越高,投资机构化的发展趋势就越显著。近期,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问题也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比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功能发挥的差异,寻找差异背后的原因,提出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机构投资者功能的比较分析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市场中各类投资信息由专业人员进行搜集、分析和追踪,各种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2006-2008年之间存续的基金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投资风格类别的机构投资者所持股的上市公司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由投资风格保持不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上市公司业绩更好。与以往文献不同的是本研究不仅验证了机构投资者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治理作用,同时还为深入理解机构投资者内部组成的差异提供了经验证据,这对理论界、投资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