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家族化管理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价值观,通过泛家族化机制将“外人”变成“自家人”,从而实现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同时又对职业经理进行有效治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总结民营企业泛家族化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以期对我国民营企业泛家族化管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家族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重要组成部分,纯粹的家族式管理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本篇论文从家族企业的发展,如何把家族企业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向职业化管理转变着手,结合实际简要的对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民营企业中职业化管理以及对策研究为主题,研究对象以江苏省徐州市和天津市多家民营企业为样本,通过研究表明: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的演变过程.但现在的民营企业大部分还处于个人业主制,合伙制阶段.企业领导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民营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前提是产品在市场上的信任度和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化管理,职业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方法在民营企业中的运用,为了加强民营企业职业化管理,必须采取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引进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增强企业人员的凝聚力,严格组织企业人员.  相似文献   

4.
程长羽  付敏杰 《商业时代》2007,(26):53-54,58
各国中小企业大多采取了家族化管理模式,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组织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家族化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基础,是一定信息条件和宏观制度下的最优选择。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除管理企业的家族内部应搞好团结以外,更要优化家族内部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家族化管理优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都采取坚守家族化经营观念这一现象,文章首先给出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概念,然后探讨家族化的经营观念渊源。民营企业之所以采取家族化有三方面的思想原因:第一,历史原因: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权威观念;第二,经济学原因:出于减少代理成本的考虑;第三,管理学原因:家族化经营凝聚力强,经营灵活。文章指出:家族化经营理念适合于企业发展的某个经营阶段,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限制,为了减少家族化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引进职业经理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着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选择管理模式的问题。本文正是在此现实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可选择的管理模式,提出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以期为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即企业核心管理成员往往是同一家族的成员.有时候即使不是亲属,也起码是私交甚密的同学、朋友、故交之类.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核心管理成员的关系往往是以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家一般不会轻易招来那些尽管很有才干、但毫无私交背景的人介入高层管理.企业核心管理的这种家族化;理论上来说与现代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应该说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家却为什么要纷纷选择这种模式呢?  相似文献   

8.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萍 《商场现代化》2008,(8):312-312
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采取职业化管理。我国民营企业职业化管理还很不规范,在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定误区。为此,我们实行公司治理模式等举措,促进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建设快速、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9.
家文化背景下的家族化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弛 《商场现代化》2007,(20):310-311
我国有着几千年传统家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影响十分深远。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组织与经营行为、经营理念、运作方式和企业的生命周期都自然地折射出家文化的顽强和适应性。但随着企业的发展,所暴露出来的利益冲突和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发展到一定阶段民营企业走出家族化管理模式,进行文化重构,向现代公司转变,是必须做出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家族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代表性微观主体仍是由某一具有亲缘、地缘、学缘关系的泛家族所控制的典型家族制企业。我国民营企业的非家族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企业控制权在原始创业家族范围以外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宏现制度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一旦选择转让企业的控制权,即将承受其剩余索取权无法实现的巨大风险,因此,除非中国民营企业的外生成长环境发生实质性变化,其成长路径将不可能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的方向展开。  相似文献   

11.
组织管理结构、政府公共服务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自然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转型升级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基于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竞争力调查数据,考察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企业组织管理结构和政府公共服务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影响.组织管理结构的优化,包括组织形式、资本模式、管理模式、决策模式和管理层股权激励等,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向现代公司制管理模式转变,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够从多个层面上促进当地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此外,企业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有利于民营企业进行转型升级;财政补贴、企业规模和企业主教育水平与企业转型升级显著正相关.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落后,很多企业的管理停留于制度管理模式,甚至是人治管理模式。从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民营企业管理应当进行适时的管理模式转型和改进。因此,现代民营企业管理的改进,应当由人治管理向制度管理并逐步向现代科学企业管理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3.
家族企业的成长与职业经理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残酷的现实──任人唯亲还是 任人唯贤 华人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新成立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基本都是家族化管理,也就是以血缘关系和朋友关系为纽带控制。家族化管理常常受到学者和媒体的批评。企业要发展壮大,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不走出家族化管理的体制,不利用市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不行。但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的一个困惑是,当他们试探着迈出这一步,引人现代化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体制时,又缺乏可以依赖的职业经理人。大量的资产被偷窃,痛定思痛,最后发现“任人唯贤”…  相似文献   

14.
罗振坤 《市场论坛》2005,(10):66-68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即企业核心管理成员往往是同一家族的成员.有时候即使不是亲属,也起码是私交甚密的同学、朋友、故交之类.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核心管理成员的关系往往是以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家一般不会轻易招来那些尽管很有才干、但毫无私交背景的人介入高层管理.企业核心管理的这种家族化;理论上来说与现代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应该说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家却为什么要纷纷选择这种模式呢?简单地指责这些企业家“缺乏现代意识、缺乏现代企业家的风范“,“长不高的武大郎“,“家族企业是小生产的产物“等等,显然是过于表层化了.甚至有人把中国企业做不大的原因也一并归罪于家族化经营的头上.其实,家族化经营确实有其不可承受之重的原因,那些对家族企业指手画脚,“说企业‘应该怎样‘的人,常常没有体会过‘只能怎样‘的痛苦,也从来不对‘应该怎样‘去做了之后的结果负责“,纯粹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促进民营企业创新 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已逐步成为中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机遇面前,要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状况,促进民营企业创新,走集约化发展现代管理的新路子;变家族化管理为专业化管理;树立诚信意识;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其在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地暴露出来。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延续着创立时建立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不具备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科学管理模式;在发展中,一方面要避免过度竞争所带来的发展同质化,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盲目多元化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同时,缺乏国际化眼光和策略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和社会信誉的建设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失。民营企业要从科学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入手,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解决我国企业成长阶段特点和所面临的诸多矛盾问题,必须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是具备理论基础的,并存在逻辑上的科学性.对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过程中的核心要义和核心要素进行归纳和阐释,必将有利于中国企业的科学发展,也是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家族制管理,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形态。这种管理模式在家族式中小民营企业的建立及初期发展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这些家族制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之后,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缺陷和弊端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因此,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向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型。本文根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传统管理模式转变的一些现实情况,总结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转型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就,分析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当前推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转型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华 《商场现代化》2008,(6):314-315
<正>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已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民营企业在经历了初期的发展之后,已经开始注重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开始"二次创业",相应地,民营企业又面临着新的危机——人才的危机。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民企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约束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找出这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探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民营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主要采取科学分权形式,对民营企业管理的相对集权模式而言,有一定质的区别。如何尽快通过企业改组逐渐转变其传统家族式集权管理模式,逐步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模式,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中组织制度变革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客观分析,提出实施方法及可行性策略,从而对认识我国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一定的认识,寻求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