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其根本性区别在于无效合同损害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可撤销合同是对当事人一方显失公平,作为可撤销合同,受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无效合同自合同成立签订之日起就无效,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无效合同看似与可撤销合同有其相近之处,其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实践中应避免二者相互混淆。  相似文献   

2.
巩丽霞 《商业时代》2006,(23):57-58
国家利益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笔者认为将其放进合同法中,有诸多不妥。因此,以社会公共利益涵盖国家利益并作为无效合同认定的边界,符合私法存在的基础即平等公正、社会自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商》2014,(1):286-287
<正>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无效的基本法律适用。我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合同一旦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拘束力。凡不满足生效要件的意思表示,即便当事人已经达成合意,也不能产生合同上的法律效力。①合同效力的有无,对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有极大影响。合同无效这种法律现象通常表现为已经在当事人之间成立的合同,因为具体内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从大陆法系上看,人们常常在"法律行为无效"的前提下讨论合同无效的原因和现状。在该前提下可合同无效是对合同相对人意思表示的  相似文献   

4.
李琳俐 《商》2014,(1):286-287
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无效的基本法律适用。 我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合同一旦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拘束力。凡不满足生效要件的意思表示,即便当事人已经达成合意,也不能产生合同上的法律效力。①合同效力的有无,对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有极大影响。合同无效这种法律现象通常表现为已经在当事人之间成立的合同,因为具体内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5.
谢记科 《消费导刊》2012,(9):186-187
我国《合同法》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为无效合同,该规定过于绝对。将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与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合同等量齐观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联系我国的相关立法规定,从比较法的角度结合国外相关规定,对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职责与权限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草案)拟明确授权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对合同的监督和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国家立法授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这种行政管理职责属于行政执法性质,为使其能正常履行该项职责,本应同时授予其合同无效的确认权。遗憾的是,“草案”仅规定,“合同的无效,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这样就将会出现法律授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合同的职责却未赋给其监管的必要权力的矛盾现象。合同虽是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  相似文献   

7.
构建完善的企业合同信用管理体系,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同信用立法与合同信用管理机构设置;二是企业合同信用征信与合同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开发;三是企业合同信用评估与社会公示。(一)合同信用立法与企业合同信用管理机构设置合同信用立法应体现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将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规范与法律责任加以明确,以规制利用合同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二是对企业失信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并对各类失信行为明确相应的罚则;三是对企业合同信用征信的管理与服务、企业合…  相似文献   

8.
一、有效合同、未生效合同、违法合同、无效合同的划分区别及相互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实施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合同意识普遍增强,合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9.
一、强化合同行政监管,严厉打击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2005年,全国工商机关共查处合同欺诈等合同违法案件2.66万件,比上年增长4.00%;涉及合同金额28.88亿元,比上年减少16.28亿元,下降36.03%;罚没款1.1亿元,比上年减少6213万元,下降36.18%;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29件。从签订合同的种类看,违法案件主要有租赁、工业品买卖、建设工程、农副产品买卖,案件数分别为3762件、3683件、1481件和1368件,分别占案件总数的14.16%、13.86%、5.57%和5.15%。从合同的违法行为看,与上年相比,合同欺诈案件得到有效遏制,损害国有资产、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  相似文献   

10.
合同的效力,指合同在法律上的拘束力。根据合同是否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可以将合同分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