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互联网+"这一新经济形态为建设美好乡村带来了新的时代要求,促进了美好乡村建设方式方法的融合创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美好乡村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产业升级策略,同时也将面对打破固有经营模式和融合创新过程中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设“数字辽宁”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智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路径。结合辽宁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情况,针对辽宁乡村产业振兴共性问题,探讨辽宁乡村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着力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多措并举补齐短板。  相似文献   

3.
黄永胜  殷艺嘉 《山西农经》2023,(21):175-177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的制胜法宝,而乡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新时代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焦点,媒介融合与提质是关键。同时,地方性村落产业的发展与媒介融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快速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章以C村为例,探索媒介与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媒介+地方性村落”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正在形成,互联网与现代农产品物流融合发展衍生出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互联网可以在农村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中获得巨大发展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突出作用。我国是农产品大国,发展农村经济潜力巨大,但面临着农产品物流渠道不通畅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物流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其借助自媒体平台优势所提出发展"三农"自媒体经济的合力并行政策,通过"互联网+"、自媒体推广等渠道丰富乡村经济发展路径,近年各大自媒体平台中所披露的农民、农业相关元素的视频拍摄、直播活动等呈持续增长趋势,已成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及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了"三农"自媒体中的农产品营销,从平台强化、内容创新、政府企业合力等视角探讨了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力量之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博爱县孝敬镇绿色蔬菜产业基地通过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以"互联网+"助推农业产业化、以发展弘扬孝敬文化铸品牌为主的多元化路径大力推进了其新时代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计划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进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依托文化旅游及其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乡村风貌,建设"神秘湘西"。文章主要围绕湘西文旅产业融合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开展研究,提出相应建议,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将传统水果产业与互联网整合升级,对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山东省水果产业绿色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山东省"互联网+"水果产业实施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完善信息体系建设、推动线上线下交易融合、搭建多元化"互联网+"流通渠道,强化"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4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将为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本文运用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施路径:一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融合应用,二是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三是加快提升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四是加快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互联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必将引领驱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九大报告中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短视频、直播等自媒平台的兴起逐渐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渠道。从当前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特点及优势出发,分析了农村电商文旅经济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农村经济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突破发展限制的可能性,提出在此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常态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对“三农”领域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在新发展阶段将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去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方面探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全域旅游在推动精准脱贫方面有着特定的内在逻辑,但也面临有机融合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内生矛盾有待切实解决的现实困境,有必要注重加强总体建设思路的统筹优化、积极打造"互联网+"乡村全域旅游全产业链路径、不断拓展多管齐下、多维发力的精准帮扶路径三个方面创新推动精贫的乡村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保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是相关农业农村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此背景,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产业全新发展环境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了农业科研力量与先进技术、绿色粮食生产和营销的全面融合,为绿色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绿色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绿色粮食产业发展的意义,并从完善产业理念、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产销模式等角度,探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绿色粮食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兀婷 《农业经济》2022,(2):133-135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将引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新时期经济增长提供崭新动能。乡村旅游业作为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产业,自身具有附加值高、能耗低的属性,深入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因此乡村旅游业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挖掘新优势、培育新模式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难点。文章将围绕数字化背景探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以期乡村旅游业能够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在"互联网"视阙下,农村村级财务管理面临新要求。为有效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更好服务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创新和完善。在"互联网"视阙下,将外包服务与村级财务管理相融合,为解决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探寻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戴子涵 《山西农经》2023,(8):123-125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迎来新发展机遇。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中,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发展模式,其在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发展形式。文章就当前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交叉问题、困境及解决办法提出见解,以期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优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如今成为了各个产业与领域的发展催化剂,"互联网+"时代,旅游经营、管理以及服务的形态与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郑州市特色乡村旅游体系已基本成型,但针对"互联网+乡村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新特征,并具体结合郑州市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从基础保障体系、经营管理模式、旅游产品升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郑州市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而乡村数字经济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农村网民规模、乡村数字经济潜力、宏观政策环境方面分析了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乡村数字经济面临数字基础薄弱、数字人才稀缺、产业数字化渗透能力弱等现实困境;从农业产业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和农民生活数字化等维度探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提出了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强化数字人才支撑、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对策措施,激发数字经济普惠效应,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