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达到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既有作用大、见效快、强烈的宣告效应等优点,又有容易引起经济震动,不宜经常调整等缺点,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谨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使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敏  邵红玉 《中国市场》2011,(18):63-63,65
作为央行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强烈,西方国家一直很少使用这一工具。然而,近几年,我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从经济背景,金融体制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有效选择工具。  相似文献   

3.
张夏菲 《华商》2008,(14):129-130
近来,有关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整已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准备金制度政策有何特征?一向调整频率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缘何出现频繁化变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何必要?本文将以07年为例,通过对2007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的分析,对以上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并总结出对我国准备金制度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潜 《中国电子商务》2013,(15):200-200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过剩,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本文回顾了我国调控存款准备金率的历程,简要分析了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原因和效用,并对当前的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了分析和预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央行不断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国家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从被使用的频率看,法定存款准备金已成为我国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是,从法定存款准备金运用的国际经验看,由于该工具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我国,由于国情具有特殊性,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迅速,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也显得尤为明显。本文将探讨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及其政策效果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绍斌 《商业时代》2011,(19):50-52
近几年来,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银行频繁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进行调控。本文结合近期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分析了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运行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7.
央行自2006年7月以来先后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从7.5%调至16%,尤其是进入2007年以来调整频率加快。文章首先介绍了作为一项较"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二十几年的33次调整,然后分析了现阶段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与影响,最后提出了建立零准备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斌 《中国市场》2010,(31):55-56,66
央行传统调控经济的三大法宝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从政策效果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作用最为显著。而在中国目前经济环境中,频繁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却已失去巨斧的显著威力。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正在不断缩减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因此应避免货币政策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过度依赖。如今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应在存款准备金率之外,寻找更有效的调控工具。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然后阐述了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危害,最后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央行自2006年7月以来先后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从7.5%调至16%,尤其是进入2007年以来调整频率加快.文章首先介绍了作为一项较"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二十几年的33次调整,然后分析了现阶段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与影响,最后提出了建立零准备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央行近期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效应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淑霞 《现代商业》2008,(18):118-119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由于其刚性较强,对于存款类金融机构会带来不利影响。出于收缩国内流动性的需要,人民银行自2007年以来持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出发,分析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上限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1减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金融创新使融资证券化趋势日益强劲。一方面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绕开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另一方面改变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资本存量、技术水平以及居民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选择,等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具有功能放大的作用堪称货币政策的"巨斧"。它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从1984年我国建立法定准备金制度到2006年6年,由于各个阶段不同的宏观经济运行特点,为了熨平经济波动,中央银行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进行了多次调整,从近十年的调整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竞月 《商业科技》2014,(19):202-203
近年来,我国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有效性受到学术界广泛争论,调控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是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主要原因。本文选取我国2006至2012年的月度宏观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率的影响以及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4.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7月5日起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3年9月以来,央行已连续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该比率由6%上升到了8%,并在8月15日后调升至8.5%。一、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主要成因在货币政策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是收紧(或放松)货币的重要机制。自2003年9月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决策部门连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其政策含义而言,是一种紧缩货币的取向。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背景有三。一是经济增长率有趋热的可能,应未雨绸缪,给经济运行降温。二是投资增长率有走高的趋势,为防…  相似文献   

15.
吴庆春 《商场现代化》2008,(18):355-356
从2006年以来,央行已经累计15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5.5%,为23年以来的最高点。近期央行为何屡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和经济含义,本文即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PPI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首先对其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利用ADF、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PPI之间具有一阶滞后的协整关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PPI正相关。上一个月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这个月的PPI,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PPI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而判断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低有效性,并加以分析,研究造成低有效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2003~2008年的季度数据,借助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函数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2003年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有长期稳定关系,而在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2007年1月到2008年3月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然而,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以近期我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象为切入点,简单解释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9)
自20世纪30年代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后,国内外的学者就对该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适用性、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关于存款准备金付息问题的探讨、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果评价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性定量相结合两种,下文就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适用性和政策效果进行简单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20.
2012年2月18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从2012年2月24日起,实行这一新的存款准备金率。在过去的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被频繁调整,这使"存款准备金"这个专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我国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和运行机制、频繁调整的原因及调整对其的影响为出发点,分析经济现状,指出运行中人们关注的问题,同时对存款率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