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形成、发展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轨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诸要素可分为基本形态、具体形态和特殊形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构成文明体系的基本形态。生态文明不是人类自身范畴的文明,是一种特殊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和国际体系处于转型的形势下,伊斯兰世界的作用更加凸显。伊斯兰文明的学科架构极为宏大和周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明体系,其成就是伊斯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文明的发展差距客观上反映了伊斯兰文明体系与美欧主导的当代国际体系不相适应。伊斯兰国家在长期遭遇中形成了“受害者”角色定位,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向“参与者”角色的转变。所以,伊斯兰文明体系面临着如何跟上全球化进程及国际社会如何对待伊斯兰文明体系两大问题。中东伊斯兰国家应在观念、体制和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构建起既符合其基本信仰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该体系之外的西方和东方国家则应持宽容、理解和支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杭州悠久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上,科技文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火车头,那么科技文明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杭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从古至今有大发明家毕异、大科学家沈括到现代大科学家钱学森、桥梁专家茅以升等大批科学明星,为杭州科技文明增光添彩。科技文明是杭州社会进步事业中,中华民族千古文明从精神层面具体到物质内容的重要标志。杭州的科技文明的曙光将从“秦汉隋唐五代的兴起”开始,直到“宋元朝的繁荣”、“明清时代的辉煌”、“民国时期的发展”、“建国以来的发展和昌盛”为止的五个阶段,试图从中探索科技文明从起始发展到昌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从十二大到十五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我们党强调的主旋律,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十七大报告中又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王甬平 《宁波通讯》2012,(22):32-33
王甬平:王老,您好!今天想跟您谈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中两个不可分割的一体的两面。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有和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如果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配套,甚至错位,那么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它将给我们带来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伦理观下生态农庄规划创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庆涛 《乡镇经济》2008,24(5):46-4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生态农庄旅游模式是一种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满足身心愉悦的新型旅游方式,而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对生态农庄景观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硬件保证。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对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和升华。建设生态文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是对我国发展困境的重大突破,是对群众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是对国际形势变化的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9.
张勇 《中国经贸》2008,(24):132-132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该目标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高度概括。水污染防治作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把社会文明系统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基本方面,曾是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现提出政治文明,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它进行再认识,要充分认识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庞志明 《魅力中国》2008,(2):190-192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城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面向未来的生态城市研究因此成为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世界前沿与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忠明 《上海改革》2002,(10):17-21
为了满足建设文明社会的需要,今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应坚持教育适应超前发展,以有效提高全社会超前发展,以有效提高全社会整体人口文化素质。一个文明社会的素质,只有弥漫全民学习的风尚,让每个人都懂得求知并有条件求知,努力创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学习型组织”乃至“学习型社会”,才能真正上水平、上台阶。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发展方略,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生育文明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代表着生育文化的发展方向。生育文明建设并不仅仅涉及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实际上它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银香 《魅力中国》2013,(23):359-360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人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具体要求之一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索质。”本文就加强道德建设,共建文明社会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16.
袁斌 《乡镇经济》1998,(5):42-42
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程度。知识经济强调人力资本,就是对人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教育是对人的投资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讲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觉悟提高。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素质,为此、一要树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二要坚持素质教育中的“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聚集。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就赋予了城市一定的功能,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产业资源集中的需求,城市综合体出现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制度文明在社会文明中居于重要地位,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功能不同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目前呈现出的人性化趋势、民主化趋势、法制化趋势、全球化趋势,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它的巨大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明的基本结构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者的有机统一。制度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发展、完善和创新这三个方面的成果。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艳 《魅力中国》2013,(34):124-124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研究”、“探索”、“钻研”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逐渐适应新教材、新教法,并不断的对个体的创造,实践要素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把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续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