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加快,公用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和法律意识的提高,精神损害赔偿成为法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损害赔偿,有时甚至超过肉体上的和物质上的损害赔偿,因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人际关系虽然不是商品关系,但它常和财产关系相联系,精神损害的恢复,,除了精神的帮助以外,还常常需要时间和物质力量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张仁军 《魅力中国》2009,(24):29-30
有些犯罪行为往往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然而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惠珂 《魅力中国》2011,(4):291-2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而把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从侵犯人身权扩展到侵犯人身利益。可以认为《侵权责任法》承认了精神利益作为一项独立法益的存在.但是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的规定尚很不全面、具体。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观点认为,违约之诉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领域。在我国,旅游合同这种期待精神利益的合同是不能给予充分保护的,本文通过对旅游合同的特殊性以及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进行分析,认为应当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加强对旅游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荣丙 《科技和产业》2008,8(8):22-24,76
中小企业本应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但它们因法制环境不优而自主创新的热情不高。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因素主要包括立法不系统、执法不到位、司法不健全,因此,我们应完善立法、健全司法、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以优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白雪 《魅力中国》2011,(11):78-79
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经历了由“不赔偿”到“赔偿”,由“象征性赔”到“实质性赔”的两次飞跃。本文试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界定和发展、赔偿的范围、赔偿的标准等方面分析国家侵权的精神赔偿,以期对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有所启发,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死亡赔偿金性质有人认为是精神损害赔偿,有人认为是物质损害赔偿。依附于这两种性质,产生了多种观点,包括继承丧失补偿说、抚养丧补偿说、期待利益损害赔偿、死因补偿说、现实利益损害赔偿等多种观点。死亡赔偿金性质由于其与生命价值的对待性.可以确认为惩罚性赔偿金。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解析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得以成立的见解,在主体上,提出法人等组织可作为精神损害的求偿主体的理由;在阐述各学说基础上,论证“精神利益说”作为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客体的合理性;在内容上,区分不同情况,确定行使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否作为独立的诉因。  相似文献   

9.
文俊  芦静 《魅力中国》2011,(14):162-162
本文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精神权利为目的,运用法理学分析方法探讨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对现行法律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进行研究,分析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范围和数额。  相似文献   

10.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有配偶一方因过错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精神利益的损害和精神创伤,过错配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文章从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分析出发,结合我国相关婚姻法律规定,逐步就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解析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1.
陆昇 《理论观察》2006,(4):113-115
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民事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责任之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多局限于民法领域,近年来,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侵权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我国对环境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救济不足。是否将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环境侵权领域成了近来学术界探讨的新话题。从理论、社会价值、国外的立法司法经验以及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等方面来看,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环境侵权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填补了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空白,但是规定得比较简单,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以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界定为切入点,在分析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以期达到完善法律、保护相关当事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在侵权场合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救济,现今无论在我国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上都无疑义.而对于受害人能否基于对方违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此问题上持肯定立场,认为基于违约受害人亦应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郑伟 《宁波经济》2004,(9):23-24,40
目前,公路等社会公用设施对使用人的损害越来越普遍,关注民众安危,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追求法制公平与社会利益,显得日前重要与紧迫。随着民事法制的健全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实施,使公路损害案件走上前台。  相似文献   

15.
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在立法上的一大突破。要明确阐释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6.
邓安  杨盛安 《魅力中国》2011,(5):184-18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规定得过于狭小,笔者认为,应增加对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物品受损的精神损害赔偿。应该说,现行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受侵害,可以判决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和选择旅游。但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市场也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或一些意外事故,从而出现游客与旅行社之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法律纠纷。本文仅就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作简要探讨。一、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特征及情形1.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己精神利益的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但我国现行道德立法中对精神损害赔偿构成中的主客体规定尚存在很多的缺陷,严重影响着我国法制化的进程,也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符。针对以上原因,文章对我国立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应考虑以下因素:精神损害程度;加害人过错程度;具体侵权情况;其他情节。  相似文献   

20.
胡慧华 《魅力中国》2013,(13):321-321
法律上关于“精神”这一概念,主要是指精神活动,并且通常与精神损害赔偿相关联,法律上的精神活动更多的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与人的情绪、感情、思维、意志的关系。对精神损害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说。广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与精神利益两方面的损失。狭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本文认为,广义学说对精神损害的涵义理解较狭义学说更为全面、合理、更为科学,更加有利于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符合现代法律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我们可以认为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受害人本人或死者近亲属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这里的精神损害,既包括积极的精神损害即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也包括消极的精神损害即知觉丧失与心神丧失。它最早萌芽于罗马的“侵辱估价之诉”,在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的第一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在我国,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赔偿的数额如何确定等问题,目前我国法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