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金融开放吸引了大批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虽然展示出"双赢"的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国监管当局和国内银行业高度关注.本文针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可能引发的问题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外资参股对银行业控制权及金融安全影响的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缺乏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经验研究。鉴此,本文在分析外资参股后中国银行业控制权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外资机构获取中资银行控制权的途径及外资参股带来的金融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数据分析,首次从实质性控制权的角度实证探讨了外资机构获取中资银行控制权的途径——在股权分散、股权变化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外资机构极易获得中资银行的实质性控制权。  相似文献   

3.
随着2006年我国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的时限越来越近,将会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以入股方式与国内银行合资、合作,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正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一方面有利于中资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给国内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带来较大的风险。为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竞争环境,有必要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带来的问题,检讨我国的相关立法,完善法律监管以防止外资银行在入股中资银行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黄黎燕 《经济师》2010,(5):188-191
近年来,外资机构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参股中资银行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目前已有数家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随着外资参股在我国银行中参与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我国银行业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文章利用DEA分析法对外资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中资银行在外资参股后效率均有显著的改善,并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外资参股后的银行业控制权保护问题是关系中国金融安全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控股权与控制权的辨析为理论基础,结合对中国外资参股政策的深刻剖析,全面探讨了外资参股争夺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方式、路径与案例,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首次从绝对控股权与相对控股权、名义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的全新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外资参股政策的局限:仅仅规定20%的参股比例并不能防止外资对中资银行控制权的争夺;其二,通过翔实案例,系统探讨了外资争夺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方式和路径:相对控股控制与非控股控制;其三,提出了"总量控制"与"抓大放小"的顶层设计政策建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根据银行类型实行区别的外资参股控制权保护标准。  相似文献   

6.
戴志敏  罗俊勤 《经济论坛》2006,(20):110-112
一、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现状分析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决定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以来,国际银行业纷纷掀起了抢滩中国市场,入股中国本土市场的高潮。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既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也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时外资参股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截止2006年1月,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具体情况如表所示。仔细研究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和参股中小商业银行有较大区别。1.参股国有商业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有些为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在国际金融业购并中起…  相似文献   

7.
2004年开始,中国银行业加紧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突然加速最为抢眼.2005年以来,三大国有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相继露面,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大幕全面拉开.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我国金融界,尤其是银行业,涌现出了外资参股的热潮。大量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包括建、工、中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自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之后,入股中资银行的境外金融机构的数量更是直线上升,入股比例也大幅增加。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这种情况?在这里,笔者将对外资进入的动因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和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以下简称中资银行)步伐日益加快。外资入股有助于改善中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也带来一些弊端和风险。必须采取措施,趋利避害,推动我国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锐 《经济导刊》2005,(12):14-19
2005年中国商业银行争先恐后地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面对外资金融势如破竹般注入中资银行的猛烈势头,招徕国内不少人士疑虑?中资商银行被“贱卖”的嫌疑,“金融安全”问题等使我们对中资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是福还是祸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境外战略投资者频频减持乃至退出中国银行业,多年来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有效有待重新审视。本文利用综合网络DEA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重新评估外资参股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外资参股确实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这与大部分的文献结论相一致,但传统研究高估了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我们认为,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具有长远意义,但不应夸大外资参股的作用。由于外资参股效果的不同,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应当从自身条件和环境出发,趋利避害,做到适时适度。  相似文献   

12.
张丛 《时代经贸》2006,4(11):97-98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情况和目的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目前对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指出我国监管部门加强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内地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富有阶层迅速崛起,他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中外金融机构纷纷把中国内地视为私人银行业务极具潜力的市场。在与某些外资私人银行合作、学习其管理经验的同时,中资银行面临更多的是与外资私人银行的竞争。文章分析了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中资私人银行的构建途径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即将加入WTO,中资银行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增强竞争力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认为,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点是中资银行的一大竞争优势,中资银行应该利用好这些网点,实现功能创新、吸引“黄金客户”、克服外资“盲点”、树立品牌服务形象及加强与证券、保险部门的合作,从而赢得竞争的主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内地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富有阶层迅速崛起,他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中外金融机构纷纷把中国内地视为私人银行业务极具潜力的市场.在与某些外资私人银行合作、学习其管理经验的同时,中资银行面临更多的是与外资私人银行的竞争.文章分析了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中资私人银行的构建途径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一、中资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现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允许国外资本参股国内银行以来,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有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以约1900万美元购买了光大银行3.29%的股权,首创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业的先河,为我国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方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参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力度开始加大。2001年11月,国际金融公司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  相似文献   

17.
参股:WTO后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双赢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银行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可以规避现有的业务限制。迅速获得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的资格。是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径;与此同时。中资银行通过外资参股必将加快金融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技巧的提高。为迎接全新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在这种互抛绣球的意愿下对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入市后这种参股行为是符合双方要求的可行方案,具有双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外资银行并非竞争对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亮 《资本市场》2005,(1):60-62
一直以来,不少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高层管理 者都不太愿意谈中外资银行竞争这个话题,而更 愿意谈银行间的合作,表现得很低调。有人怀疑. 这其实是一种竞争策略,明明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正在逼近,他却有意让你感觉不到其身上散发出 的腾腾杀气。 对于中资银行而言,不管危机来自内部还是 来自外部,都应该对未来的竞争形势,对外资银 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优劣势有一个深刻 而清醒的认识。 不少分析人士都认为,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 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通过这 次变革,中资银行可以一次性的解决两个方面的 问题,一是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一是解决 所谓的"脱媒化"问题,挺过去,中资银行就将获 得一次涅架的重生。  相似文献   

19.
刘亮 《资本市场》2005,(1):59-60
一直以来,不少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高层管理 者都不太愿意谈中外资银行竞争这个话题,而更 愿意谈银行间的合作,表现得很低调。有人怀疑. 这其实是一种竞争策略,明明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正在逼近,他却有意让你感觉不到其身上散发出 的腾腾杀气。 对于中资银行而言,不管危机来自内部还是 来自外部,都应该对未来的竞争形势,对外资银 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优劣势有一个深刻 而清醒的认识。 不少分析人士都认为,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 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通过这 次变革,中资银行可以一次性的解决两个方面的 问题,一是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一是解决 所谓的"脱媒化"问题,挺过去,中资银行就将获 得一次涅架的重生。  相似文献   

20.
刘亮 《资本市场》2005,(1):57-59
一直以来,不少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高层管理 者都不太愿意谈中外资银行竞争这个话题,而更 愿意谈银行间的合作,表现得很低调。有人怀疑. 这其实是一种竞争策略,明明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正在逼近,他却有意让你感觉不到其身上散发出 的腾腾杀气。 对于中资银行而言,不管危机来自内部还是 来自外部,都应该对未来的竞争形势,对外资银 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优劣势有一个深刻 而清醒的认识。 不少分析人士都认为,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 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通过这 次变革,中资银行可以一次性的解决两个方面的 问题,一是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一是解决 所谓的"脱媒化"问题,挺过去,中资银行就将获 得一次涅架的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