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田企业合同风险规避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化程度越高,欺诈和诈骗的手段就越高明,虽然为数极少,对社会公信力却破坏很大,危害很深,石油企业也屡受其害。本文首先分析了欺诈和诈骗的主要途径、再次分析了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的常见形式和手段及基本形式和手段,最后通过上述分析做出了预防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中民事主体之问大量地以合同形式发生交往,在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已变得非常频繁和平常.而合同纠纷叉往往与欺诈乃至诈骗行为相伴发生.如何区分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甑别进行了分析,以图对界定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司法实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分清性质分别处理一些合同欺诈案件是通过合同当事人举报而案发的。当事人(受欺诈方)的财产权受到侵犯 ,难免情绪激动 ,态度偏激 ,举报往往直诉对方“诈骗”。对此 ,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即必须弄清合同案件是民事性质还是行政性质 ,是行政性质还是刑事性质。在分清合同纠纷与合同欺诈、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的基础上 ,作出准确处理。对于那些以假、废执照为幌子行骗又人去楼空的 ,诈骗一方行为的性质已构成《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的刑事案件 ,因已超出行政查处范围 ,查下去不仅费时费力费经费 ,还会贻误公安机关查处的战机。在这种…  相似文献   

4.
打击合同诈骗等违法合同行为,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经济合同的主要职责。在实践中,台同诈骗行为由于往往和民事欺诈合同纠纷等交织在一起,因此较难认定。本专题刊登国家工商局公平交易局过推同志一组文章,就合同诈骗行为的构成及其界限作些探讨,供参考。专题主持江林合同诈骗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合同诈骗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一)行为主体是无履约诚意和无履约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无履约诚意,是指行为人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不想全部履行合同。如不做履行合同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目前,合同欺诈方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从我们查办合同欺诈案件情况分析,合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形式:1.假冒或盗用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骗取财物。欺诈当事人不具有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采取伪造手段,虚构合同主体或者假冒、盗用他人名义与对方签订合同,进而骗取对方  相似文献   

6.
在合同行骗中,骗方是以满足被骗方的心理需要而精心设置骗局的,从而实现其诈骗目的。 骗方的心理特征主要有: 第一,利用舍同形式故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骗方的基本心理动机。 骗方具有强烈的无偿占有他人财物的欲望,这种贪利性欲望与利用合同的欺诈手段相结合,构成了骗方利用合同形式行骗的主观故意心理状态。骗方之所以愿采取这种方式,是因这种方式与其他诈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得发展,经济犯罪也越来越多,并且呈现越来越复杂的趋势。我国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合同诈骗罪也存在诸多难点。本文通过对界定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的界限以及防范合同诈骗的方法等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对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本罪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8.
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基本一致,其区别仅仅是诈骗财物的数额大小不同。诈骗“数额较大”的为合同诈骗罪。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程度的为合同欺诈行为。合同诈骗罪应按照《刑法》处罚,合同欺诈行为应给予行政处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对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应…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诈骗愈加猖獗。网络诈骗不但沿用了传统的诈骗手段,而且还充分利用网络性能的独特优势,实施各种比过去的许多欺诈更快的欺诈类型。本文试图揭露各种网络欺诈类型,并进一步探寻防范网络欺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网络经济中网络欺诈防范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诈骗愈加猖獗.网络诈骗不但沿用了传统的诈骗手段,而且还充分利用网络性能的独特优势,实施各种比过去的许多欺诈更快的欺诈类型.本文试图揭露各种网络欺诈类型,并进一步探寻防范网络欺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诈骗愈加猖獗。网络诈骗不但沿用了传统的诈骗手段,而且还充分利用网络性能的独特优势,实施各种比过去的许多欺诈更快的欺诈类型。本文试图揭露各种网络欺诈类型,并进一步探寻防范网络欺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梁静 《商业时代》2006,(31):65-66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诈骗愈加猖獗。网络诈骗不但沿用了传统的诈骗手段,而且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实施各种比过去更快捷的欺诈手段。因此,调查欺诈行为的传统方法将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了打击网络欺诈犯罪,美国司法部采取了刑事诉讼和国家的配合与合作等司法举措,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3.
林淑蓉 《华商》2008,(7):67-68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法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情况复杂的诈骗犯罪。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案件高发,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已成为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本文将结合各国的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并从我国实践出发对该罪的犯罪对象作一些粗浅探讨,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本罪的认定。  相似文献   

14.
执法卡片     
其他利用合同欺诈对方当事人的行为其他利用合同欺诈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是指除《关于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的暂行规定》规定的七种合同欺诈行为以外,其他利用合同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实际生活中,合同欺诈的形式和手段花样翻新,经常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执法实践来看,这些手段有:虚构产品销售渠道或假称包销、回收产品,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和履行合同,从中骗取财物;提供虚假但保,即以虚假的财产、权利、保证人作担保,骗取对方信任,进行合同欺诈;以联营、合伙为名订立合同,骗取对方投资;把虚假的或者没有实用价值的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纽带,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进行各种经济欺诈的事也时有发生,个体和私营业户因合同欺诈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破产的报道更是时常见诸于各种新闻媒体。为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防止合同欺诈的发生,广大个体私营业者了解合同欺诈的种种表现很有必要。当前合同欺诈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虚构合同主体。欺诈者编造单位名称或擅自冒用其他单位或个人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捞到好处后逃之夭夭。二、在票据上做假。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合同当事人怕骗的心理,以假汇票、支票、本票等金融票…  相似文献   

16.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施行以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宣传、贯彻《经济合同法》,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监督管理,增强了企业的合同法律意识,强化了经济合同监管职能。但是,目前利用经济合同欺诈的行为手法更加隐蔽,手段更加智能化,给企业、国家造成的损失难以数计。利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活动的主要表现:一是诱签合同,骗取钱财。利用中介服务、招工、招聘、培训及广告信息诱使当事人签订虚假合同,骗取中介费、信息费、培训费、订货费等,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二是利用先给预付款的办法诈骗对方货物。三是利用紧俏物资、诈骗…  相似文献   

17.
合同,又称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契约化经济,合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经济合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法分子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现代经济生活中合同欺诈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以合法经营的面目出现,签订经济合同进行欺诈。有的诈骗分子在经营活动中超出经济支付能力,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订立合同;有的诈骗分子用正常经营方式,高价欠款购进实物后,立即以低价转手卖出,获得低于原价的现金后,携款潜逃或寻找借口,故意拖欠货款;有的诈骗分…  相似文献   

18.
现代商业欺诈主要体现为广告欺诈、质量欺诈、价格欺诈、服务欺诈和合同欺诈,商业欺诈的生成原因主要体现在信用监督与信息机制不完善、有效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反欺诈手段不强劲和交易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金融欺诈方式 国际上金融欺诈案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金融欺诈案件主要通过金融票据、银行保函和信用证等信用工具进行,而且诈骗手段隐蔽、金额巨大,已形成国际化、集团化的趋势.金融欺诈风险不仅会使银行和进出口企业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中,造成银行的巨额资金损失,更会影响银行的国际声誉.一般而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金融欺诈手段,主要有以下5种: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融资欺诈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上金融欺诈案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金融欺诈案件主要通过金融票据、银行保函和信用证等信用工具进行,而且诈骗手段隐蔽、金额巨大,已形成国际化、集团化的趋势。金融欺诈风险不仅会使银行和进出口企业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中,造成银行的巨额资金损失,更会影响银行的国际声誉。一般而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金融欺诈手段,主要有以下5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