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琨 《活力》2012,(10):205-2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资讯能够快速传播的网络媒体占得了先机,而人们在接受大量资讯的同时对新闻事件背后的解读需求日益突显。传统媒体应坚持新闻专业性,对事件深度报道并挖掘,发挥自身优势来吸引受众。在此背景下,哈尔滨电视台自20lO年底创办了一档民生新闻评论节目——《道里道外》,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现场交流,对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民生新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王艳 《活力》2010,(8):365-365
20世纪中期深度报道的形式首先出现在了报纸上.它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事件的实质意义与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也就是说,深度报道是报道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那什么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呢?“电视深度报道”是指除了狭义上的“深度报道”之外.也将部分“调查性”、“解释性”报道涵盖在内.它实际上是“追踪评述”、“综合评论”、“阐释分析”、“政论”、“热点话题”、“对话”等节目的通称。  相似文献   

3.
王晖 《活力》2011,(16):91-91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深度报道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通过细致调查分析才能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4.
马庆平 《活力》2013,(6):90-90
当今社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竞争空前激烈,一个新闻事件在发生之后.就能在多个媒体上收听或收看到.如果一个媒体在报道中仅满足人云亦云,就会缺乏竞争力。在报道新闻时加强策划.做好深度报道,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5.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9):58-58
2010年,省委宣传部组织《黑龙江日报》、《东北网》、《北大荒日报》等省直9家媒体,开展“振兴龙江绿色大豆产业”主题深度报道。由于报道在同一时间、同一主题、同一采访对象的前提下进行,因此,通过对比和分析,更能够直接地反映出不同媒体处理深度报道结构的不同风格。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追求深刻性的理念,思想方法和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旨趣。有学者曾这样比喻:  相似文献   

6.
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像生物必须面对死亡一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每个企业都可能遭遇危机,而重大的危机事件往往是良好的新闻题材。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传播已从纸质媒体、音像媒体发展到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放大效应使得一个小地方的传统媒体的报道,经过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后会立即成为全国性的新闻。而二次传播效应,又使得一篇报道上网以后,往往会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进。  相似文献   

7.
左楠 《活力》2009,(13)
深度报道作为报纸的一种新闻写作形式,因其详细报道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对同一事件社会影响方方面面的全景式深层次的披露,而备受读者关注.在深度报道中,新闻性、调查性、解释性和分析性都需要通过记者的视角体现出来,因此,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剖析力就显得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薛峰 《活力》2011,(7):169-169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现代电视技术手段,以电视传播符号为载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关系并预测其发展趋向.使受众认知社会事实和意义的报道方式或理念。它以其深邃的理性思辨,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内涵和深度,因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尹明  刘钢 《活力》2014,(10):93-93
监督类报道是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该题材往往是挖掘了社会上不为人知的某些灰暗面,读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但监督类报道并不只能停留在哗众取宠上,它需要更深层次的追踪与剖析,并最终促使相关部门对同类事件进行治理。本文将就监督类报道的三种追踪方式进行解析,结合实例探讨监督类报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肖巍 《活力》2011,(5):154-154
深度报道就是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体现一张报纸深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里,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谈一下如何搞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1.
李爱民 《活力》2013,(9):52-52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其一.发布速度快。由于节省了印刷、制作周期,网络新闻的发布速度相比较于传统媒体要快很多。网络新闻一般在事件发生后几分钟,多则数小时之后就会在网络上发布。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网络新闻将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其可读性也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可视化报道日益受到媒体的追捧,目前各大媒体仍处于积极探索中。对马航失联这一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更能体现出各大媒体可视化报道的水平。其中,新华网对此事件的可视化报道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3.
"新闻立台"这一理念已出现多年,现在,已成为各级电视台经营中的金科玉律.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分类.因其具有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挖掘及本质揭示而被媒体视为自身的灵魂.如何做好深度报道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话题.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作为一家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专门开设了一档新闻专题类节日<北大荒关注>,以此节目为载体,每周一次对黑龙江垦区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世纪,互联网日益成熟,地方新闻网站正在显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地方新闻网站凭借它所依托的传统媒体的品牌和公信力优势,正在发挥出其它传统媒体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本为通过对当前地方新闻网站赢利模式的现状以及国外网站赢利模式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建立地方新闻网站赢利模式的策略,希望能对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孙玉红  牛显达 《活力》2010,(12):317-317
网络新闻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评论成为后起之秀.它在短时期内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无可比拟的个性化、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新闻信息的最大集散地,并且与报纸等传统媒体相互交融,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6.
杨平 《活力》2011,(8):175-175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在现代电视新闻传播中,现场报道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报道方式。现场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新闻被要求以现场报道的方式直播。在西方电视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报道者进入画面,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都在向观众传播信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我国的现场直播报道的起点应该算是从1997年香港回归的直播开始的,那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相对来说,规模很大,参与人数众多的现场直播.虽然现在回头来看.当初的电视直播还存在着不少的瑕疵,还有很多细节有待提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次现场直播奠定了日后中国电视直播的一个基石。  相似文献   

17.
孙钢元 《活力》2010,(8):303-303
一、人文摄影的采访活动 随着摄影报道日益增多,当前报刊上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现象时有发生。大体有这样三种情形:其一,作品故意含混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以旧充新,迎合了形势却失去了真实;其二,作品交代的新闻事实突现一点,不及其余.强调了生动活泼却丧失了客观性;其三.反映的新闻不全面,局部事实典型却与全局事实相矛盾。  相似文献   

18.
叶露 《活力》2011,(7):144-144
收听一些市、地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尽管在整体包装和音响效果上已有很大改观,但在节目的内容上,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突出的问题是一般会议报道多,新闻的内容缺乏新意和深度,致使听众不爱听。  相似文献   

19.
渠波 《活力》2012,(19):124-124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刻理解生活,通过自己亲身所经历、所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或某一具体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目前,因体验式采访对事件地挖掘有深度,更鲜活,更直接,由此写出的报道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更具贴近性,而被新闻从业者广泛采用.但在进行体验式采访中,记者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同时作为新闻信息的传递者,应当在采访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晓光 《活力》2013,(11):55-5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