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从1997年开始,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纳入交通部门管理。当前,全省共有营运汽车驾驶员42万余名,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171所,其中一类驾校2所,二类驾校156所,三类驾校13所,摩托车驾校2所。我省道路运输营运驾驶员构成复杂、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交通部2001年第7号令《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的颁布与实施,为提高营运驾驶员整体素质带来了转机。为了认真贯彻实施2001年7号部令,省运管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深入宣贯,狠抓落实,全面开展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考核、换证、发证工作。今年7月,交通部组织联合检查,对我省贯彻实施部令的准备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运输》2005,(3):32-32
在《道路运输条例》实行后,一些地方仍在实行营运车辆定点二级维护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车辆维修属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行政许可范围,凡符合车辆维修开业条件,并取得一类、二类维修经营许可的,都可以从事车辆二级维护经营业务。对营运车辆实行定点强制维护的做法是否合法?请编辑部解答。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交通部门在道路运输行业实行“国有、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开放政策,使道路运输事业获得了空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末全国道路运输经营户已达430万户,营运车辆有700万辆左右,年客运量达160亿人次,在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到91%,跃居第一位,成为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运输》2009,(12):39-39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随着替代能源的不断发展,电动车技术已日趋成熟,电动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在小范围内从事营运的现象十分普遍,缓解了能源问题对交通行业造成的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道路运输市场。对使用电力作为动力的车辆从事营运是否应纳入道路运输管理,运管机构内部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根据《道路运输条例》的相关规定,申请从事道路客、货运输经营的,必须要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的车辆,现国家有关规定把使用电力作为动力的车辆作为非机动车对待,  相似文献   

5.
道路客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暴露了一些问题。当前,道路旅客运输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低,难以在大范围内统一调配运力和合理布局营运网络,运力增长带有盲目性,引发的市场恶性竞争,争抢客源,营运秩序混乱,损害旅客利益等现象层出不穷。由于大量客运经营业户没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道条》)自今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实施《道条》的根本目的是规范道路运输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保护相关消费者和所有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健康有序发展。要实现这些目的,不仅需要道路运输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遵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后20年,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大自由度开放,汽车运输生产力空前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由辅助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状态,整个道路运输产业开始在整合中升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在即,道路运输产业升级必须加快。这是一种质的转变,它要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职能  相似文献   

8.
国家在对机动车实行定期安全检验的基础上,又对道路客货运输车辆(营运车辆)实行了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制度,应该说这是一项保护和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的举措。但是,由于具体工作存在随意性,因此道路运输车辆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制度常常被指责为保护部门利益、增加经营者负担等等。  相似文献   

9.
《交通企业管理》2006,21(11):79-79
日前,交通部在13个省(市、区)开展了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今后,将建立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客运线路、运政稽查等基础数据库,实现运输管理信息全国联网。同时,还将研究开发部级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异地稽查信息查询系统、营运车辆与从业人员资质认证系统和全国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网站。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种变革,是发展和前进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永续发展。创新,给宜春市的道路运输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变化,取得了新的成果。两年来,宜春市营运车辆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全市营运汽车保有量突破了3万辆大关,创税逾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0余万人,宜春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还连续多年被江西省运管局评为道路运输管理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11.
车辆管理是道路运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安全运输必须强化车辆管理。按照吉林省运管局的部署,近一年多以来,松原市全面规范了营运车辆管理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道路运输条例》(简称《道条》)和《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简称《客规》)强调安全优质服务,这是一大变化。安全是道路运输行业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它是行业的生命线。没有安全,道路运输业不可能持续发展。《客规》首先从规范客运市场准入开始,抓住安全运输源头管理,对申请从事道路客运经营的,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客车的技术要求、驾驶员的资格等方面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是永恒的追求。《客规》强调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优胜劣汰机制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遵章守纪,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十几年来,山西省朔州市道路运输业蓬勃发展。截至2004年底,民营道路运输业户已经发展到2893家,从业人员达11549人,营运车辆达5566辆,折合吨位2.93万吨,而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只有9家,其固定资产年末合计602万元,拥有车辆319辆,折合吨位0.21万吨,拥有车辆数仅占全市总营运车辆的7%。国有道路运输企业普遍效益滑坡,  相似文献   

14.
自2010年3月1日开始,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配发道路运输证时,开始对车辆进行核查,标志着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人制度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以汽油或者柴油为单一燃料的、总质量超过3500千克、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客、货汽车,燃料消耗必须符合法定限值,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和总质量小于3500千克的车辆除外;  相似文献   

15.
关于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推行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势在必行。自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行业实行“有路大家行车,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政策,道路运输业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由于运输业具有投资小、收效快、机动灵活、流动分散等行业特点,一个驾驶员加上一部汽车就可以构成一个经营主体,因此,个体运输户异军突起,形成千军万马搞运输的局面,这对繁荣运输市场无疑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使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运输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运输服务质量低劣,行业管理难度增大,运输企业效益偏低。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经营主体多、小、散、弱,企业集中度太低。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全国53万辆班线营运客车中,有22万个经营业户,平均每个业户只有2.4辆客车,而且在这22万个经营业户中,有20万个是个体户,导致运输市场形不成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6.
2004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道路运输条例》)填补了我国无道路运输行政法规的空白,在道路运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道路运输条例》颁布实施两周年之际,笔者就《道路运输条例》在辽宁省的实践,围绕目前道路运输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运输产值占到GDP的6%,政府非常重视运输管理,交通部专设道路运输司,其职能是国内、涉外道路客运和国内、涉外道路货运的发展规划及调控,运输市场的监督、管理与统计,对地方运输管理机构及道路运输企业给予财政支持等。道路运输司设有欧盟关系处、非欧盟关系处、企业财政资助处、货运企业联系处、交通监控和统计处、旅游运输处等6个处,承担客货运输管理职责。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道路运输市场已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历程。英国采用大交通管理体制,主管部门——运输部负责全国的包括航空、铁路(含地铁)、水路、道路在内的综合运输网的政策制定、执行监督以及财政资助等事务。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具体事务,主要通过运输部下属的非政府部门的公共团体来完成。道路旅客运输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但地方政府未设立专门的运输管理机构,而是由各市、郡议员和专家组成的旅客运输执委会——PTE(Public Transport Execute)或郡政委员会负责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运输》2004,(12):32-32
我是一名基层运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营运车辆源泉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车主没按有关规定缴纳交通规费,《道路运输条例》上又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请问,《道路运输条例》颁布后,交通部2001年第5号令还能否适用?如果不能适用,我们在遇到拖欠、漏逃交通规费行为时,应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道路运输行业清理挂靠经营的声音,从未停止过。特别是2005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有关“禁止挂靠经营”的规定,将持续十数年的挂靠经营明确界定为违规,将以挂靠经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道路运输企业推向尴尬境地。挂靠经营,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行业产物,明显不符合法规要求,影响了道路运输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