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升级呈现放缓的趋势.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变动对于中国整体对外贸易结构、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中国与东亚国家间1992-2009年SITC7类产品的四位数贸易分类数据,通过对制成品和零部件的细分以及高、中、低不同技术含量产品的划分,引入相应权重,构造出产业内贸易优化指数.随后建立计量模型,检验FDI流入、高技术品出口、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对这一优化指数的影响情况,进而解释近年来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结构升级放缓乃至停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东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从贸易的总量指标方面比较了东亚8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贸易差额及贸易结构状况;其次从行业分析方面研究东业经济的出口竞争力,分别采用ITC 国际贸易数据库测算了东亚经济的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分析了东亚国家或地区在1位数SITC产品分类上的出口竞争力强弱状况,另外也利用ITC衡量贸易绩效的TP指数从14个产品部门比较了东亚经济的出口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对于东亚经济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了关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强弱的一些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Lall(2000)和杨汝岱(2008)的分类标准,进一步对SITC REV.3两位数分类水平上的62类产品进行再分类,并计算了1992~2014年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相似度指数、产业间互补指数和产业内互补指数。结果显示:第一,韩国和日本的产品相似性最强,两国的出口优势商品都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二,我国和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的优势在持续增长,但在某些方面和韩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的产业间贸易水平在不断下降,而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上升趋势;第四,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间互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表现为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共存,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内互补为主;第五,我国和韩国的贸易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电力和工程机械产品方面,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时英  张丽丽 《山东经济》2008,24(3):119-12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亚与美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中国作为东亚经济体的主要一员,在东亚-美国贸易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把美亚贸易链顺利地连接起来。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中国对东亚主要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情况,同时对从东亚主要经济体进口的商品结构和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中国在东亚-美国贸易链中处于中低端的位置,最后指出中国向东亚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市场转移,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从而提升中国在美亚贸易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颖 《中国经贸》2008,(24):4-4
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如果东亚经济一体化能够实现,无论对于东亚国家还是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东亚经济一体化预期效应可以从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效应、生产转移与投资转移效应、福利效应等方面加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计算了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表明SITC第0类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SITC第1类、SITC第2类以及SITC第4类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经济、GDP、外国直接投资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7类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依据产业内贸易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曦 《亚太经济》2006,(1):98-100
本文通过对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ITC3)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该类产品国际分工地位在近年来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仍是以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产业间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如果东亚经济一体化能够实现,无论对于东亚国家还是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东亚经济一体化预期效应可以从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效应、生产转移与投资转移效应、福利效应等方面加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韩曙 《上海改革》2004,(9):61-64
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现象。应该参照欧盟的做法进行协调,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关注和加强中国和东盟贸易关系的薄弱环节,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协作与税收协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运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城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之间的贸易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东亚产业结构由垂直向水平的整体性演进态势与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自南贸易区不是一个新现象,但是东亚日渐增多的自由贸易区的运作方式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吸引着政策制定。东亚见证了从市场驱动的区域化到区域主义的三种新的运作方式:首先,从非歧视贸易向自由贸易区发展;第二,各国从APEC框架下的太平洋地区间的合作发展为东亚内部的合作;第三,东亚国家间的金融合作与支持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东亚应对全球失衡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向主要几个国家和地区集中是不可持续的,东亚国家面临极大的风险。这一背景下,加强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必然的选择。东亚国家和地区应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区域货币和贸易投资合作,并进一步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日本经济显现复苏迹象。一般认为,对东亚出口增加是带动经济复苏的牵引力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与东亚国家和地区间贸易格局的新特点,阐述东亚因素促进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因,说明互利情况下,日本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东亚国家和地区国际商品贸易定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东亚汇率传递的特征及美元贬值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与冲击,并提出中国的对策。研究发现:美元定价已成为外部冲击向东亚经济传导的重要渠道;美元定价导致美国和东亚之间只存在单向的汇率传递,从而削弱约束美元贬值的内在机制;在美元定价条件下,东亚国家在面对美元贬值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时乐观其成,但是在面对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滞胀"冲击时却没有有效的隔离机制。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88至2009年中日贸易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SITC 7类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利用Fukao等人(2003)的模型对FDI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分析结果表明,在FDI成本与贸易成本较低的条件下,当两国存在要素禀赋差异时,FDI会引起两国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几种表现,并对区域内以垂直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分工体系、以对中间品及部分资本品的“交叉需求”为基础的贸易结构作了分析;其次研究由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指出由于处在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底部的发展中经济体承受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处在上游的经济体的生产(需求)对处在下游的经济体的波及效应不大、区域外对东亚所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缺乏足够的有效需求,所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及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较差,结构性不平衡难以纠正;最后着重研究东亚各经济体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来加强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并提出今后调整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从市场主导型转变成政府主导型。伴随着在东盟“10+3”框架下后危机金融合作计划的出台,涉及整个东亚国家的区域贸易协议也相继出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在货币金融领域和贸易领域经济合作运行的现状,进而研究区域贸易协议在东亚地区的有效性,剖析东亚区域合作方式的局限性,为相关决策研究者提供新的问题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Lall(2000)和杨汝岱(2008)的分类标准,进一步对SITCREV.3两位数分类水平上的62类产品进行再分类,并计算了1992~2014年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相似度指数、产业间互补指数和产业内互补指数。结果显示:第一,韩国和日本的产品相似性最强,两国的出口优势商品都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二,我国和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的优势在持续增长,但在桌些方面和韩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的产业间贸易水平在不断下降,而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上升趋势;第四,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间互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表现为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共存,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内互补为主;第五,我国和韩国的贸易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电力和工程机械产品方面,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Falvey(1981)和Fukao(2003)的模型为基础,在区分制成品与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新视角下,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认为,东亚零散化生产网络下我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制成品部分可以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但是零部件产业内贸易部分需要进一步拓展。同时,计量实证检验发现,尽管FDI对我国制成品和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要素禀赋和人均收入差异在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同时,对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影响却不显著。这都证明了,我国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迂回贸易,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不足,有必要采取新视角或者进一步拓展传统意义上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