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品牌》2014,(10)
意境美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更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学会营造画面意境,对众多艺术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完全寄托于画面的意境之中,能否使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一种内心的共鸣,这就是写意山水画所追求的最高标准。本文通过对北宋山水画意境美内涵的分析,研究北宋时期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方面的变化,突出北宋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北宋时期山水画作品的意境美。我国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从不同层面上极力营造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当代,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性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国画与其相关的诗学、哲学等相关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这是作者的情思与客观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结合,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类别的重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完美统一,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想象的审美空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构建音乐情景再现意境,以体验情感诠释意境,以运用联想与想象感悟意境,才能从美学视角来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取得更深刻更符合人性特点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4.
江锋 《商场现代化》2009,(33):100-101
意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作品通过艺术加工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同时也是人思想感情的陶冶。油画山水的意境取向由画家的思想和民族性决定,山水画由"自然的绘画"走向"思想的绘画"。用中国式的智慧去表现中国的山水,融入中国画的意境。油画山水要想取得更高成就,就必须从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美学观的精粹之处,从中国文化的思想渊源中探出真谛,从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5.
江锋 《商业科技》2009,(33):100-101
意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作品通过艺术加工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同时也是人思想感情的陶冶。油画山水的意境取向由画家的思想和民族性决定,山水画由“自然的绘画”走向“思想的绘画”。用中国式的智慧去表现中国的山水,融八中国画的意境。油画山水要想取得更高成就,就必须从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美学观的精粹之处,从中国文化的思想渊源中探出真谛,从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6.
李德真 《消费导刊》2013,(12):117-117
在艺术的殿堂里,通常是借客观的物件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来抒发主观审美的情绪。绘画作品中对物象形态的准确和生动的描绘固然很重要,但作品中蕴涵的意境更是传递作者思想、展现精神情怀不可或缺的媒介,青花分水便是青花技艺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其核心魅力至今受宠。  相似文献   

7.
王秀 《商》2014,(26):88-88
中国绘画艺术神似、朦胧、淡雅、宁静。中国古代绘画种类很多,工笔画强调的是细腻逼真,而写意画则与之大不相同,它强调的是意境与神似。中国绘画艺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历史悠久,从未间断。有远古时期粗犷质朴的岩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生动传神的肖像画、宋朝时期通俗写实的风俗画、明清时期清新含蓄的的山水画。尽管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笔墨风采、神似的绘画意境、触动人心的绘画效果,但在快节奏的今天,已被人们渐渐遗忘,丢失在角落里。作为中华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  相似文献   

8.
包荣华 《致富时代》2010,(5):148-149
中国绘画以“黑白”为主要表现形式。从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国书法的审美等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中国绘画以黑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9.
刘志宇 《商》2012,(23):244-244
从印象派和色彩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光色因素,这幅画将打破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的视觉体验,主要强调优化中的表现色。绘画中的画家最想表达的就是想法和感受也都表现在了画面的色彩里面,让观众从颜色中能体会或感觉到画家的想法和乐趣,与此同时也会让观众和画家一起有着同感和共鸣。因此,用绘画中的颜色来传达感情的重要和强大的绘画语言,也会关系到绘画的审美情趣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沈行望  沈行华 《中国市场》2009,(14):104-106
意境的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两种文化的沟通。对意境的翻译,在做到"信"和"达"的前提下,又要突出"雅",这就要求译者能从两种不同的文化内容着眼,根据不同的审美心理及思维方式等来着手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审美教学是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而当前的古诗词审美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要想走出这些误区,教师必须并立足于古诗词自身的审美特性,激发学生的审美自觉性,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遣词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使学生的感官和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真正内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思想、陶冶性灵.  相似文献   

12.
"笔墨清华"、“无声之诗”是当代艺术史家王伯敏和篆刻名家钱君訇两位先生为《胡润芝国画集》作的题句。“笔墨清华”从绘画的语言方面概括了胡润芝中国画笔墨的特点——"清华无铅":“无声之诗”则从中国画意境方面透射了胡先生绘画的神髓——诗入无声之境.乃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19,(16)
绘画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以绘画活动为媒介,通过具体绘画活动触及人的心理感受,让人产生自由联想来调节情感冲突,创造性地达到整合人格与和谐自我的目的,同时在追求艺术审美过程中有效治愈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本文从绘画心理疗法的发展状况引入,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绘画疗法的应用依据,最后列举出了六个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题,用绘画疗法从应用内容、目标与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终得出绘画心理疗法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创新品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季雪如 《商》2014,(38):103-103
怀斯在创作中,不断遵循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向。对构图、色彩绘画语言上的思考布局,使画面营造出一种极其神秘、忧郁的甚至变幻莫测的气势,即“怀斯风格”。本文通过对怀斯的绘画观念探析,仅从构图和色彩上论述他之所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写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绘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之一,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儿童绘画属于一种想象绘画,它以表达儿童的主观感受为主,不受客观形态和技术规范的约束,是儿童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研究课题主要从传统的绘画教学和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绘画教学入手,通过理论阐述绘画学习中创新意识培养所带来的影响和对幼儿学习绘画策略的潜要发掘及运用。  相似文献   

16.
意境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是情与景、意与境、主观情致与客观自然的交融统一。重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作为意境理论的标识和核心,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它的深层结构中凝聚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模式,即“天人合一”观念。因而,情景交融不只是意境的一般特征,也不只是一船曲“幸国古藏姜举的范畴”,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民族心理内涵,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17.
徐茜语 《商》2013,(22):347-347
高校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思想,培养学生自身绘画造型技能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审美品质全面、充分地发展。若继续以纯绘画艺术的形式开展教育,便不能适应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要求。本文将从美术欣赏课的定位为切入点。论证高校美术欣赏课存在的必然性,简单介绍高校美术审美的教学现状,并进行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刘爽 《科技转让集锦》2011,(17):234-235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之境界,这本身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线条具有一种独立于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是主体审美感情的抽象表现。对于绘画来说,线条是很重要的一种造型表现方法。从中西方绘画发展史来看,线条在绘画作品中是占有很重要位置的,它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级的。中西艺术家都很重视线条的表现力,视"以线造型"为共同的媒介。  相似文献   

19.
丝上绘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传统图案已经满足不了现在人们的审美需求。本文从丝绸绘画的历史发展出发,论述手绘丝绸设计题材的创新、载体的变化,指出丝绸服饰品的市场发展遇到的瓶颈,并尝试提出现代丝上绘画服饰品设计创新的新思路新视角,以及需要解决的系列问题,并给出市场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审美判断的依据。研究珠宝设计中对中国古典美学概念"素"、"和"、"意境"的表现——探寻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在当下设计艺术中的运用,对于摆脱中国珠宝行业现状,寻求当代珠宝设计民族化的道路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美学概念"素"、"和"、"意境"的分析,以探寻其在珠宝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以民族化的审美理想,营造民族化的珠宝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