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但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严重制约下,农村金融供给僵乏,农民贷款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瓶颈”问题。要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必须把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土地流转挂钩,积极推进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本文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剖析了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制度存在问题及现实约束,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且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这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供给机制、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制度安排不合理造成的,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构建和谐农村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土地弃耕、废耕现象越来越严重。科学合理管好并使用好农村土地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模式的推进,将有利于提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实现其市场价值,有利于农地的综合利用。文章拟在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探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寻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模式构建的路径,创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可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鲜明,农村和城市之间由于基础设施、发展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发展水平悬殊,农村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难题。文章利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发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转化中存在工业化发展缓慢、人口流转体制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农业发展落后等障碍。"新四化"目标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应通过破解户籍制度瓶颈,加快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化,减轻农村土地承载压力;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宇 《北方经济》2006,(7):9-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本文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6.
鲍宇 《北方经济》2006,(14):9-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本文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及其形式未得到真正解决,对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本文就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我国城乡住房问题产生的重大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月 《中国经贸》2011,(6):171-171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巳初步显现,土地流转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影响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完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区域不均、供需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重庆市的发展步伐,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积极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环境,实行“差异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是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基础保证,是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其保障制度仍很不完善,这是阻碍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主要因素。为了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有序地流转,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及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李红 《特区经济》2006,213(10):159-160
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曾经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农地流转应运而生。在当前应通过实施农民再教育工程、完善农地流转的市场主体、规范农地流转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和完善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3.
加强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目的是要提高农民土地产权收益、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虽然当下的农村土地权益流转要具有"实现社会保障"与"满足经济效益"双重预期收益目标,但是因土地权益流转分类的性质不同,预期收益目标各有侧重。我们要确保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相关预期收益目标的满足,除了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外,还必须全面构建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土地流转社会补偿机制。通过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以法治方式确保农村土地权益的充分流转和相关主体的利益维护。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激励理论、合约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缓慢的原因:农户土地转让激励不足、关系型合约限制了农地转让的发展。只有通过完善农户转让的激励机制,实现由关系型合约向规则型合约的转变,才能真正使农地流转起来。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土地流转及农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表明:我国农地流转的发展亟需金融的支持和进行农地流转金融创新;需要设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金融支持农地流转的绩效进行评估;金融支持农地流转的运行机制需要科学而系统化的研究和设计。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如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土地市场的培育、土地经营形式的探索、农业政策的调整、政府作用的发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社会化服务的完善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对于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的省区建立起适合本省区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地抵押为特征的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构建,对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农地资源,促进农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农村土地金融的重要性,指出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甘立彩  周宝同 《乡镇经济》2008,24(10):42-4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得人地矛盾越发突出,土地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文章重点研究在城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效益”,特别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经济效益,并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出几点建议,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缓解用地矛盾,加强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已经普遍展开,以市场作为农地资源的配置方式是必然选择。该文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发育程度不同的三类区域分别作为初级、中级、高级阶段的标准,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阶段判别函数,对研究区域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进程进行相对阶段判别分析。经过分析得出,当前重庆市忠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提出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明晰农地产权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由征地引发的社会冲突不断出现,征地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和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难点问题。同时,现行征地补偿明显偏低,如何对农地增值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至关重要。农地增值分配应引入土地发展权,改革农地征用补偿办法,确保农民参与分享农地增值收益地的征用和征收工作,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