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成功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以湖南湘西州为例,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进行探讨,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业分工水平的提高,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农村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助于解决其就业问题,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和途径,以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及实践,对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乡镇企业活力,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统一、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等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的建设脚步在不断加快,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以此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本文以我国局部二元经济结构尚不完善的城乡为例进行分析,在城镇化水平略低的情况下列举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的整治措施,以期促进这部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1.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最大的就业群体,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国扩大再就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对本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情况报告入手分析,总结出历史与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社会保障、产业结构五个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给出了改善劳动力转移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崔少鹏 《价值工程》2014,(14):229-230
"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其根源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进城务工行为日趋显著。在此背景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综合素质和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早日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新市民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组织和转移梁夏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必然道路。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成了解决该问题重要方案之一。但现在我们必须首先考察中...  相似文献   

10.
李培璨  周文 《民营科技》2013,(12):282-282
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有文献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上,缺少合适的经济理论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律做出逻辑严谨的理论解释,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预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钱黎阳  楼旭明 《价值工程》2011,30(18):311-31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农民增收,也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一个基本前提。本文以西部省份--陕西省为例,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应面向工业部门,而且还应依托本地特色优势实现内部转移,其转移的具体方式为发展有特色的劳务输出、特色林业、特色旅游业和相关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性定位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正趋于平缓,未来实现转移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有新的定位。通过对2010~2030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的估算,本文认为继续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并逐步把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当地的市民;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双向流动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根本出路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current debate on price scissors based on an extended framework, in which the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industrial consumer goods within the rural sector is incorporated. It confirms that in the economy considered by Preobrazhensky, consumer rationing, especially of industrial goods in rural areas, is prevalent. Under the binding rationing the price respons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cannot be determined theoretically. This finding reopens the field fo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conditions that guarantee the validity of Preobrazhenshy's two propositions: (1) the state can increase its capital accumulation by moving the terms of trade against peasants, and (2) the urban workers need not necessarily suffer therefrom. It demonstrates tha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validity of these two propositions, besides the need to assume positive price respons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and of labour force input, food rationing in urban areas and the rationing of major industrial consumer goods in rural areas are essentially required. As a consequenc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price-scissors type of regulation would induce the state's coercion on peasants to collect their food surplu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4.
Has the Chinese economy approached the ‘Lewisian turning point’ that marks the ending of the initial phas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uelled by surplus labour? In this paper we undertake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on this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labour market conditions prior to the reforms and structural change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is mixed, and our assessment makes a strong case for probing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to labour mobility from an economy‐wide perspective, going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rur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村城镇化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按照首都发展战略规划,北京将在加快城区扩张、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郊区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当前,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是失地农民问题.本文以北京失地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土地占用和农民失地情况调查,分析农民失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农村物流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赠富 《物流科技》2008,31(12):124-125
农村物流的发展是关系“三农问题”能否得以更好更快解决的关键.目前,农村物流存在着诸如运输网络落后、传统物流模式占主要地位、物流环节技术含量不高、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重视农村运输网络的建设、推行现代农村物流新模式、提升农村物流环节的技术含量、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城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达国家城镇化在资本、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等基础条件方面都优于我国.他们成功的经验至少给我们以借鉴和启示.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资金缺乏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跨越式产业发展战略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保留和吸引住人才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分析城市扩张、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并针对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MM估计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考察城市扩张和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扩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呈现推动作用,且可能表现出倒U型趋势。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工资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城市扩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土地财政依赖则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且城市扩张与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同时,城市扩张与土地财政依赖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与土地财政互动的过程中,城市扩张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用被不断削弱。  相似文献   

19.
Motivation and productivity were increased when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surplus was modified to give workers extended tasks and profit-shares in firm Z. In X,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combined with worker-shareholding and formal, representative participation failed to improve moti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