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石在中国有超过8000年的使用历史,主要为东方民族所使用和接受,是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性的饰品。玉石最早是先民的生产工具,进而转化成为原始宗教的“法器”,只有帝王和王公大臣才可使用,称为“帝王之玉”,社会进一步发展,玉石进入世俗化、平民化,平民百姓也可拥有和使用,并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纵观玉石的发展史,其高峰期都出现在经济发展,人民富足的盛世,因此有“盛世佩玉”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四川彝族地区拥有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的资源将给亟待发展,彝族地区经济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不足,加快旅游转型,有计划地加长旅游产业链,带动各相关行业的整体提升是彝族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经济问题探索》2006,(1):F0002-F0002
中国彝族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是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在2005年全新创作、倾力打造的一部歌舞作品。它汇聚了彝族歌舞的精华,是中国彝族文化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中国彝族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由序《太阳的儿女》、上篇《享受生活——歌伴人生路》、下篇《创造生活——巧手织彩虹》组成。序《太阳的儿女》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楚雄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产物——古老的梅葛调、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雄万家坝铜鼓、太阳崇拜……以气势恢弘、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再现了人类从洪荒时代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轨迹,让人感受到了彝族深厚…  相似文献   

4.
邱婧 《铜陵学院学报》2015,(1):80-81,97
彝族是一个具有诗歌传统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古籍文献长诗。长篇巨制的诗歌为古籍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当代,彝族的诗歌创作与其他汉语现代新诗的篇幅形式类似,然而新世纪以来,彝族诗人们的创作中又重新出现了长篇诗歌的踪迹,一些中青年彝族诗人更喜欢尝试用长诗的形式进行写作。对这一现象展开观察和论述,可以进一步考察其历史记忆重构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凉山彝族社会的著作《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作了介绍和分析,同时还对彝族的来源和它经历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仫佬民歌是研究仫佬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仫佬民歌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大类。不同类型仫佬民歌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古条"蕴藏着仫佬族杂糅的历史观念、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朴素的自然观念;"随口答"反映了仫佬族丰富的民俗礼仪和真实的情感思绪";口风"折射了仫佬族鲜明的褒贬观念和积极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7.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对于原始先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满足了人类生活功能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彩陶造型、纹样的变化,也满足了人类审美的追求。文章通过分析双墩彩陶罐的造型、罐体纹样,阐明了双墩原始先民已经掌握了精巧的手工技术和系统的形式美法则,进而说明了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已经具有了善于发现并不断完善的审美意识。研究表明,双墩时期的彩陶是我国原始彩陶艺术的萌芽阶段,对双墩彩陶罐的研究可以提炼出原始社会中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宝贵的艺术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贝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叶文化是典型的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贝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受到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上的傣族原始宗教文化、南传佛教上座部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西双版纳地区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贝味文化以贝味经为核心,记载了许多佛教经典、社会历史、生产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并从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精神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和风谷习惯的各个方面,造就了民族的个性和心理责质,促成了特有的思维方式、人生哲理、宗教信仰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决定了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掸族并不是缅甸的本土民族,掸族的先民属于我国的百越族一支,后来因为朝代更替、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逐渐迁移到现在居住的地方,因地理情况、生活习惯、统治者的政策等一系列的原因,最终形成了缅甸的掸族,研究缅甸掸族的历史变迁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自称“诺苏”的古候和曲涅两支彝族在攀枝花—西昌—冕宁南北绵延340余公里的攀西2市20县构筑了彝族聚居文化区、彝汉杂居文化区、彝族散居文化区三个不同形式的文化区。因此,基于该区的彝族情结检视彝汉杂居文化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建构谱系及结构、特点、内容,理解和解释学校教育文化自为存在的概貌。  相似文献   

11.
“竹枝词”原是指唐代时流行于四川、湖北巴山蜀水一带的民歌。后来随着唐代一批文人被贬谪至这里,他们吸收了这类民歌清新活泼、明易通俗的特点,加工改造,从而使它在形式上与七绝结合,形成韵律和谐、小巧精致、语短情长的特殊体式。叉由于竹枝词以反映地方风情为主要内容,故这类诗中保存了各地大量的民俗历史情况,可以说.它是一种既有艺术价值更有史料价值的“方志诗”。  相似文献   

12.
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是四川众多画家表现彝族风情、弘扬彝族文化的作品,在表现技法、审美倾向、表现内容方面各有不同,但作品和彝族文化紧密相联,具有独特的美,作品中的彝族风情感染了更多的人到凉山探寻彝族文化,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与彝族文化相互促进,多元化状态下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戈康 《时代经贸》2011,(6):48-48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族习俗、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傩仪、傩俗、傩戏、傩艺。其中,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流行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一带的侗族傩戏是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侗族民族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是优秀的民闻文化遗产。因此,对侗族傩戏的现状有一个深刻了解和认知是很有必要,更好地对侗族傩戏的继承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贺兰山先民的岩画艺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文章从自然崇拜、巫术崇拜、首领崇拜、生殖崇拜等方面(崇拜因由),逐个分析其看似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理性因素与社会意识;从而进一步探讨偶然或必然建立起的社会风险分散体制,及其内在风险分散诉求。分析了自然环境对远古先民的影响,同时运用现代的概率论,对于远古先民的社会风险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社会体制的起源、原始宗教及先民对于风险控制的内在诉求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着眼于彝族民俗的教育功能,从彝族民俗与教育相互关联的层面,论述了彝族民俗所蕴涵的丰富的教育特质.彩礼,又可称聘礼金或身份钱,彝语称为"者果",是建立在男女双方相互合眼,有意愿缔结婚姻的基础上,经过双方父母同意及家支的共同协商,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的一种独特的财产支付方式.彩礼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彩礼的延续发展也牵动着彝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激励着人们重视教育,发展教育,通过民俗来起到教育的作用.与此同时,从彝族民俗本身出发,客观的分析彝族民俗教育的意义以及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10)
意识形态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至关重要。自我党成立至今,由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问题不同、任务不同,自然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全面改革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不断增多,意识形态工作也越发重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针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客观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珺平 《开放时代》2009,(12):90-100
本文以和谐汉字为出发点,认真探讨了简化字由来、词典霸权及中国大陆文字和文学问题。本文认为,简化字是一种历史现象,但作为一种事实文字和普及系统,却是1956年后的事。字数太少、字型结构不合理、人为制造及浓重意识形态等,是其主要问题。简化字与政治运动同步并借词典(和中小学课本)推行,且被文学和政治书籍强化,背后潜藏着一种霸权。由于干瘪和枯槁,简化字使雍容娴雅、颇具女性气质和温柔意味的汉文表意系统大打折扣。尽管如此,简化字不宜废除。但它有一条活路可走,就是回到自己的源头活水(繁体字)中被浸泡被滋润,然后像凤凰涅桀一样浴火重生。在用简识繁的同时,从后者选择一部分字补进前者以冲淡意识形态味道,然后把字型不合理和人为制造的字驱逐出去。  相似文献   

18.
湘南、湘北民歌是湖南民歌中的重要部分,由于两地区分别位于湖南的南北两端,因此在湖南民歌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意义。两地民歌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在方言、民族结构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的提高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参与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少数民族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云南碧塔海边彝族为例,从民族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探讨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活动创办于1998年,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是宁夏近年来倾力打造的文化活动精品品牌,是宁夏为继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坚持做的一件实事,也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创新与实践.近年来,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以其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多元的文化色彩、雅俗共赏的文化形式在发掘西部音乐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民族民间艺术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歌会创办所做出的探索与实践出发,进而对民歌保护引发一些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