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系列契约而且是不完全契约的联结,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只有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逻辑,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企业每种状态下尽可能地统一,并能有效地在动态博弈中实现企业所有权依企业经营状况不同在各参与者之间进行转移,才能动态地满足产权配置的效率原则,校正谁应控制和受益与谁在控制和受益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结构狭隘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国有企业改革良性运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 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母、子公司的博弈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程度和子公司执行战略的努力程度反映了双方不同的博弈策略.当母、子公司的博弈实现纳什均衡时,战略收益的分配关系或分配机制是影响母、子公司行为的主要因素.母子公司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的一种均衡,通过均衡分析,可找到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间的具体联系,揭示母子公司治理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第十三届中国财务学年会暨财务理论与实务论坛以"财务理论与实务"为主题,对资本结构与公司融资、股权结构、控制权转移与公司治理、高管激励与剩余索取权、业绩评价、风险管理、财务学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试图在国有企业内部寻找解决激励治理的办法虽然可以解决经营者的短期激励,但对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从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无可回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无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9.
由不同融资方式形成的复杂资本结构背后是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群体,其收益索取权和对公司的控制权不同,必然会导致其目标不一致和发生利益冲突,从而产生代理问题。公司治理机制的引入旨在降低代理成本,维持各类投资者对公司合约的参与,而最优资本结构则是受财务关系及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动态、内生性概念。本文拟对这种认识和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公司财务控制的本质是一个以公司所有权安排为基础的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分享权的特别合约。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图像。从我国公司治理的环境出发,以及根据财务控制的特点和缺陷,应从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和企业外部财务控制两个方面完善我国企业财务控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企业性质的改变,以委托一代理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理论显示出难以克服的缺陷,而究其根源,是它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公司中的产权地位。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进而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论断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治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突破原有的“股东至上”逻辑,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使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由形式变为实质,并具有利润的分配权。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试图在国有企业内部寻找解决激励治理的办法虽然可以解决经营的短期激励,但对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从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无可回避。乘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无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3.
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企业参与者之间配置的状态。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企业治理结构有两大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从共时性看,不同国家、地区即使是面临着类似技术和市场参数的同一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其治理结构也是千差万别的;二从历时性看,企业的治理结构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从单边治理到多边共同治理出现了多种的企业治理模式。本文以哈耶克社会秩序二元观为基础,对这两大现象给出一个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要完善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制度,对管理从激励和监督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针对国企激励和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应采取股权激励、效绩评价、拓宽监事职能、加强对国企投资的稽查以及加强经营的约束意识和规范职位消费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企业所有权概念,目前有两种界定,一种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另一种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不同的界定,造成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因此,应对这两种企业所有权界定进行深入分析后重新界定。本文把企业所有权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归属性控制权。为了重新界定企业所有权概念,文中引入了归属性企业所有权、明晰控制权、参与控制权、股东企业所有权、经营者企业所有权和生产者企业所有权等新概念。  相似文献   

16.
企业债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现代化公司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债权融资结构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首先,从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和分配入手,探讨债权融资作用于公司治理的传导机制和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然后集中讨论债权的分布结构(集中度)与债权人的所有制结构对于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最后是本文主要结论的总结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构筑基于财权的财务基础理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务的本质是财务控制权的配置 ,所有者和经营者是财务主体。由于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目的是确保其剩余索取权的实现 ,因而财务目标是追求剩余 (利润 )最大化。财务本质的规定性内在地决定了财务职能分别由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行使 ,也决定了我们必然倾向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职能。从企业所有权安排出发 ,将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财务基础理论 ,可以在主流的企业理论框架内建立起财务基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部控制来自企业组织内部,是伴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而发展,更确切的说是伴随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发展成熟的。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密切,它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管理监控系统,是公司控制权的具体体现。在公司内部治理中,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降低交易费用是内部控制的本质。它与公司外部治理的关系(政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外部化。完善内部控制必须从公司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控制环境三方入手。  相似文献   

19.
张群 《全国商情》2005,7(8):62-64,69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涵义和性质着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拥有的两种收益索取权:合同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指出市场中的企业不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而是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共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织。企业所有权界定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企业剩余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间接定价,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安排有利于激励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所有权配置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契约各方的利益。理论上说,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应当是: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和控制权的配置相对应,让企业的风险承担者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企业所有权的最终安排取决于契约各方凭借自身实力进行博弈。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最终安排的具体表现形式。财务会计作为协调契约各方利益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所有权的配置以及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相一致。“受托责任观”是对传统的“股权至上”逻辑和股东单边治理模式的反映,而“决策有用观”则体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共同参与企业治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