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主品牌大打“保值牌”“我希望这是一款保值车。”比亚迪汽车副总裁夏治冰的开门见山,似乎说明了一些问题。作为—直徘徊在低端区域的比亚迪来说,S6的上市被比亚迪自称为企业的”第二次启航”。比亚迪希望借助SUV这一细分市场的火爆.让s6成功冲破10万元的“天花板”,  相似文献   

2.
吴经胜 《商务周刊》2008,(21):87-87
比亚迪是技术创新的企业,目前有电池、手机零部件、汽车三块产业。比亚迪1994年筹建公司,是以电池起步的。我们采取了一些低成本、低投资的方法,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特别是在锂电池方面,目前我们的锂电池在手机这一块占有全球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市场》2011,(1):24-24
比亚迪自己说2010年是”品牌年”,今年比亚迪完成了100万辆的销售突破,年末的广州车展对比亚迪来说.就更像是一次完美的”答谢演出”。1785平米的超大展台加上全系车型,以及新车G6、G3R、L3MT、E6、S6等.比亚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备的产品线。而独具匠心的展台设计,更是为比亚迪的。答谢演出“添上了完美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面对那些被偶像化的行业领袖和行业习俗,新兴市场中的企业容易选择自我矮化、阉割、囚禁的经营思路。这种思路将使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丧失竞争的权利,顶多也只能在全球分工中找到一点苟活的空间。比亚迪是中国制造企业中的“异类”。它的标杆意义(虽然它还是一个成长中的标杆)在于,提供了新兴市场企业如何与成熟市场企业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平等博弈的范例。它把资源匮乏这种负面因素转化为推动创新的正面因素,通过创立独特的经营模式,消解了一整套行业习俗,从而让自己避开了“中心企业”为“边缘企业”暗中设下的产业陷阱,借助于新兴市场中的真正优势,与世界级企业竞争。更进一步说,比亚迪避免了在唯技术论与唯贸易论之间来回摇摆,在被中国制造企业普遍忽视的工业领域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5.
三年前,本刊曾经以“主业之外如何别开生面”为题,对前途未b的比亚迪汽车业务进行了分析。当时我们的估计是相对乐观的,但也没有预料到比亚迪汽车今天的局面。因为在一块电池与一辆汽车之间找到相似和相通之处的确是需要想象力的。现在看来,我们之所以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比亚迪对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破坏力”,恰恰是因为我们太关注电池、汽车这样的产品(product),而忽略了“生产”(production),即比亚迪的生产方式。事实上,迄今为止,无论是专家、媒体还是普通的观察者,大多还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6.
比亚迪:从电池到电动汽车的“无间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月23日,亚太区“电池大王”王传福在香港宣布,通过其旗下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HK1211),动用2.54亿港币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在本次收购中,比亚迪分别从秦川汽车原两大股东陕西秦川集团和秦川机械手中受让57%与20%的股权,从而成为控股国有汽车企业的第一家民营公司。  相似文献   

7.
高永 《糖烟酒周刊》2006,(10):84-85
快速消费品行业诸多的事例证明,每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背后必然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与隐忧,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这些风险和隐忧被人称为企业的“天花板”。稻花香在这方面也走了一段弯路。稻花香创牌于1992年,2001年之前,稻花香的销售额一度高达8亿元。但是,稻花香在经历了初始阶段辉煌后,脆弱的管理和市场基础与极不匹配的高速成长之间导致的各种矛盾迅速集聚和激化。从2000年以后,稻花香遭受区域阻滞和天花板效应,省外市场急剧萎缩。尤其是此前的主销区河南市场大半丢失,企业发展停滞,效益滑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3年。  相似文献   

8.
比亚迪再次高调地走到了媒体的眼前。9月中旬,比亚迪以2亿元的代价成功购得了扎布耶锂业公司18%的股权。作为目前国内电动车领域的排头兵.比亚迪入主锂矿,又走在了潜心研发电动车的厂家前头。比亚迪涉锂9月17日西藏矿业披露.将所持扎布耶锂业公司6%股份与大股东西藏矿业发展总公司所持扎布耶锂业16%股份.以总计2459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比亚迪股份和西藏金浩投资有限公司.比亚迪出资2.01亿元购入其中18%股权。扎布耶锂业是什么公司?它何以让近年来风生水起的比亚迪如此青睐?  相似文献   

9.
陆玲 《大经贸》2011,(6):90-92
瑞银证券正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 瑞银证券今年以来保荐的为数不多的两个项目,即比亚迪和庞大集团,上市后首份半年报均告“变脸”,其中比亚迪三项指标垫底,庞大两项指标位列倒数前三名。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本国汽车出口提供一个更可靠的大平台。在各大汽车企业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以破竹之势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比亚迪企业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取得了不少营销和创新的成就,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出口这方面,通过其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创新,其销售量及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本文通过阐述我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出口现状,分析其技术和成本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战略等出口竞争优势,同时针对比亚迪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出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做好品牌,一定要通过推出高端品牌来实现吗比亚迪没有掩饰自己进军高端市场的野心。最近,比亚迪豪车品牌——“仰望”,被揭开面纱,“仰望”的产品定价区间在80-150万元之间。“性价比之王”的比亚迪,要一跃而上触碰百万豪车天花板,比亚迪如何打动豪车品牌的消费者?已经成为公认的新能源龙头车企的比亚迪,如何确保“仰望”这一高端品牌成功?  相似文献   

12.
蒋德嵩 《创业家》2010,(4):86-91
过去几年,比亚迪公司是全球热议最多的中国企业。它以低成本创新策略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尽管其自身实力仍微小,但其汽车充电电池业务备受美国汽车界关注,它的成本足够商业化了。丰田汽车未来的战略核心——Prius双模汽车——可能因比亚迪的出现而瓦解。如果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或任何欧洲汽车制造商与比亚迪合作,这会成为拯救美国汽车业的希望吗?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型企业正意欲借助国内庞大的市场实现公司价值的飞跃。它们会效仿比亚迪模式,在低成本创新方面展现独特的竞争力。而越来越多的商业案例也表明,欧美厂商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与中国低成本创新型公司展开合作,从而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找到新思路,就像苹果公司所做的那样。我由此断定:因为越来越多的"比亚迪"出现,对于像丰田汽车一样的日本制造商而言,未来难料。  相似文献   

13.
<正>近期,比亚迪正式发布高端汽车品牌“仰望”,旗下新能源硬派越野车也同步亮相。据了解,这款新车起步价为80万元左右,顶配车型将会超过百万元,成为比亚迪有史以来最贵的产品,届时会与奔驰G级、路虎卫士等硬派越野车细分市场的产品展开竞争。高端之路难走,比亚迪等车企能否通过新能源市场打破传统豪华品牌的垄断局面,在百万级汽车市场中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柴文静 《21世纪商业评论》2008,(12):I0014-I0014
当大多数中国企业把成本优势单一地理解为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并且只能不断地拧毛巾来维持这种“优势”时,比亚迪则通过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地管理自己的成本,将资源匮乏的负面因素成功转化为促进创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金少策 《浙商》2009,(11):77-77
5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王忠宏博士在接受《浙商》记者专访时表示,浙商“百亿现象”说明,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时机逐渐成熟。企业只要战略得到就能突破“天花板”。  相似文献   

16.
黄立冲 《新财富》2003,(5):84-87
并购策略与公司整体战略不符是许多中国企业成长中最易犯的错误,也是许多公司由盛转衰的开始。“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遭基金经理“洗仓”,表明中国民企的经营思维与国际专业投资者的理念再一次发生严重冲突。  相似文献   

17.
罗建法  苏东 《商界》2007,(10):80-83
企业全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掌门人:王传福 主营业务:电池、IT、汽车 突出表现: 比亚迪首款自主研发的中级车型F3.自去年9月上市开始便屡创销售奇迹.2007年上半年销售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60%.连夺“产量增幅第一”.“销量增幅第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2009年7N30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已批准其发行的新股中,由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认购2.25亿股新H股,交易总金额约为港币18亿元。由此,历时10个月的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一事终于尘埃落定。此事再次引发全球关注。  相似文献   

19.
破除中国制造的心理魔障之后,面对着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全球市场机会,比亚迪还能凭借现有的优势持续获得成功吗?而当比亚迪所习惯追赶的“尾灯”消失的时候,他该如何保证自己仍然行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相似文献   

20.
“丰田车召回门”的影响还在扩散,丰田章男还处在十字路口。 近日,又有国内比亚迪电动汽车电池安全事故发生,似乎与汽车有关的变故事故的阴影总是在我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而比亚迪事件虽为个案,无论其就该事件的真实性进行何种表态,抑或全为他人杜撰,但我国在探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些许问题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