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河油田出砂油藏水平井存在地层砂粒径较小、均匀性较差、泥质含量偏高等特征,应用复合筛管防砂的完井方式,合理确定复合筛管的筛网挡砂精度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复合筛管结构及挡砂机理分析,并结合出砂水平井生产过程分析评价,为以后辽河油田水平井复合筛管完井筛网挡砂精度合理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涩北气田水平井生产过程中出水出砂严重,为了解决涩北气田出水出砂等影响生产的技术难题,指导气田的高产、稳产和高效开发,研发了适用于涩北气田的水平井管内砾石充填防砂工艺技术,并在台H1-9井进行了现场应用,该井生产过程中不出砂,防砂有效期超过2年,防砂效果显著。解决了涩北气田筛管完井水平井出砂严重,甚至停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浅层块状底水特超稠油、薄层边底水及深层边水特稠油等不同类型稠油油藏特点,重点从水平井完井结构、完井成本、防砂效果、满足产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类型稠油热采水平井完井方式,并对其在辽河油田现场适应性做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高孔高渗储层在全球占有较大比例,对高孔高渗油藏实施防砂完井能够大大延长油井的开采有效期,提高油井采收率。目前水平井的开发是实现油井高产稳产的有效手段,水平井的开采一般采用潜油电泵强采,液量大,油井开采后近井地带亏空,地层骨架松散,会造成油井大量出砂;水平井、大斜度井的砾石充填完井可以将防砂有效期延长至十年。笔者对砾石充填完井技术进行了相应管柱结构及配套工具性能的研究,对各项施工参数进行了设计,为相关技术人员的现场应用和技术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辽河油田潜山油藏高温高压水平井开发过程中钻井液不能充分排出导致的储层污染、井筒结垢、产能递减快等问题,研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水平井完井工艺,研制了井下暂堵筛管,能够完成水平井段替泥浆,可满足排出井筒重泥浆、储层改造及转生产的技术要求,并对暂堵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某海上油田在建设初期一般采用大泵径潜油电泵强采,导致该区块疏松岩石结构出砂严重,经技术分析,拟采用水平井充填一体化化学防砂完井技术进行完井。该工艺能形成多级挡砂屏障,阻止地层砂的流动,同时获得了较低的防砂完井表皮,化学防砂有效周期长、防砂效果好,综合效益高。本文提出了在合理排量下,降低携砂液粘度,用正循环的方式进行砾石充填,最终形成管外挤压充填层,管内循环充填层。该技术在防砂的同时,提高了油田采收率和开发的效果,对于其它海上油田的化学防砂完井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依靠实施水平井、侧钻水平井技术挖掘油田剩余油潜力,由于水平井井眼轨迹复杂、油井出砂,冲砂作业卡阻频繁,作业时率低,增加了作业安全风险。并且随着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和蒸汽驱开采,地层亏空严重,侧钻井及套损井日益增多,出砂情况越来越严重。小洼油田井筒清砂以冲砂、捞砂方式为主。受井筒技术状况、地层漏失严重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清砂技术不再适用于侧钻井、套损井、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  相似文献   

8.
目前常用的水平井完井技术无法兼顾实现水平段气、水层的有效封堵以及水平段油层的有效开发。本文分析了水平井完井工作中存在的油层防砂、封隔器胀封以及完井工具要求等技术难点,通过优化完井管柱结构和对完井管柱进一步研究,有效解决了在水平井完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并在现场完井施工中得以成功应用。该技术有力地提高了油田采收率和开发效果,对国内其它油田水平井完井工作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Y-1油田是南海东部开发的第一个稠油油藏油田,属于边水驱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黏土含量高。油田开发初期采用优质筛管防砂完井,生产过程中由于黏土运移堵塞筛管,导致油井产能低且递减迅速。为解决此类问题,在调研国内外分支井完井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一套适合高含黏土稠油油藏的主井眼充填防砂的分支井完井管柱,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支井增加泄油面积、释放油井产能,另一方面可以在主井眼内下入筛管并进行充填防砂,减缓生产过程中细粉砂堵塞筛管,延长油井寿命。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分支井充填防砂完井技术稳定可靠,油井产能增加明显,产能稳定,为类似常规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曙三区是曙光油田最大的稀油开发区块,受油层严重出砂影响,注采井网极不完善,长期处于低速开发状态,为探索严重出砂油藏的二次开发方式,依托“水平井钻完井、直井系列防排砂及深部调驱”等技术,采用“侧翼水平井分层注水开发、主体深部调驱及边部热力采油”等三种方式,对采油速度仅0.1%的低效区块——杜28块进行整体多元开发,取得显著效果,为曙三区下步整体实施二次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08年底,“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完井修井技术”在油田得到普遍应用,其中裸眼防砂完井一体化技术应用285井次,水平井打捞等修井技术应用30井次,累计增油34.8万吨。该项技术近日通过中石化技术成果鉴定,鉴定为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鹏 《化工管理》2013,(10):109-109
井筒打捞作业是油水井大修的主要内容之一,捞出井中落物,恢复油水井的正常生产,对油气井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复杂井筒防砂工具在各类型的油水井中广泛应用,这对井筒打捞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一种新型防砂工具打捞技术,并分析器在某油田斜井防砂套管打捞的应用,证明其能够进行复杂井筒中防砂工具的打捞,对于油田的复杂井筒打捞技术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裸眼砾石充填防砂是一项有效的先期防砂技术,特别是在注蒸汽开采的稠油井防砂中应用效果更为显著。裸眼砾石充填防砂作为辽河油田主要采用的直井先期防砂技术之一,工艺管柱与管内砾石充填管柱一致,累计应用400余井次以上,防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压裂技术服务大队,近日在砂西油田对裸眼完井的水平井——砂平1井成功实施加砂压裂,这在青海油田开发史上还是第一例。据了解,裸眼完井水平井压裂是对完井时未下油层套管的水平油气井进行的一种压裂改造。砂平1井是2000年钻探的一口水平井,水平段孔渗太低。  相似文献   

15.
针对杜85杜家台油藏吞吐效果差、注汽压力高、新井出砂套管损坏严重等问题,研制出耐高温高压树脂砂,开发了地层深部防砂工艺,实现油层改造。高温防砂对注汽压力高的出砂井具有压裂解堵作用,有一定的保护套管作用,防砂有效期长,防砂后井筒无防砂结构,不影响选注、选采、配注等工艺实施。对同类井的出砂治理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针对侧钻井完井有多种方案,其中在裸眼内悬挂筛管完井主要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对于油层岩石胶结疏松的砂岩油藏,该方法不是很理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疏松砂岩油藏侧钻井存在的井壁稳定性差、油藏易出砂且对于完井工具要求较高等问题和难点,最终得到了侧钻井固井射孔后管内防砂完井技术方案。该技术综合了固井射孔技术、悬挂筛管防砂技术和砾石充填技术等多种技术,并且对完井管柱进行了优化设计,有效解决了侧钻井疏松砂岩的完井后井壁易坍塌的问题,实现了对老井油藏的有效开采和产能恢复。侧钻井固井射孔后管内防砂完井技术对于该行业内侧钻疏松砂岩油井的完井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深水油气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储藏种类之一,在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就使得相应的深水油气田开采工作量有所加大,而相应的开采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人们比较关心的重点问题。其中最为常见也是危险性最高的就是油气田的出砂现象,因此,目前相关技术人员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对于深水油气田防砂完井技术的研究。文章主要对深水油气田防砂完井技术的基本内容及操作难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过程和优化方式做简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深水油气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储藏种类之一,在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就使得相应的深水油气田开采工作量有所加大,而相应的开采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人们比较关心的重点问题。其中最为常见也是危险性最高的就是油气田的出砂现象。因此,目前相关技术人员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对于深水油气田防砂完井技术的研究。文章主要对深水油气田防砂完井技术的基本内容及操作难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过程和优化方式做简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作者结合辽河油田欢西油田油井生产特点,结合油井的地下地层物性,油井的出砂特征,探讨了采油厂油井出砂原因、分析了油井出砂机理,详细阐述了出砂原因,结合目前油井常规的防砂技术,提出了具有欢西油田油井氟硼酸化学固砂治理工艺技术。在2011-2014年现场应用过程中,成功实施化学固砂74井次,措施累计增产原油1.38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渤海S油田沙河街组水平井穿层较多,整体水平段砂泥岩比例不稳定、交互较多,造成防砂管柱下入困难、盲管配管较多以及投产后筛管堵塞严重的问题。通过采用钻井尾管悬挂器替代防砂管柱中的顶部封隔器、管外机械封隔器封堵气层技术、分段开采及控水技术、简易防砂管柱开关滑套冲洗等完井技术,实现了防砂管柱顺利到位、机械液压式管外封隔器+密封筒进行分层生产/卡水、封堵气层等,有效保证了水平井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