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确权发证工作,是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区域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限制,大部分农户却不得不主要依靠农业、特别是土地来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农村经济的这种现实状况使人们对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均有要求,从而为农村土地转让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空间。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必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河北省建成经济大省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有关土地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所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而新农村建设又涉及到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生活、村镇改造、公共事业、土地整治等方方面面,亟需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土地政策体系来支撑保障。我国目前农村一些土地政策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农村的土地制度及相关问题。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这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农用土地的流转,建立合理的农用土地的流转机制,对于加速农业的发展,建立优质、高效、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是十分必要的。合理流转制度会极大的促进市场良性发展,而要想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就要深入了解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及现在的农村用地情况,探析问题的形成及制度成因,提出正确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最新情况和突出问题,最近笔者赴江苏和重庆进行了调研。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和改革试验区,两地在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部分问题具有趋势性和导向性,值得深入研究。一、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情况(一)鼓励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经济,优化农村"三资"过去30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体制优势,实现了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统分结合中"统"的层次却一直做得不好。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创新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和实现形式已经十分必  相似文献   

6.
方英 《科技与企业》2014,(5):146-146
前言由于农民种地收益低,在农业税取消之前,农村曾一度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农民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外出打工,涌入城市谋生计,谋取更大收益,自从取消农业税,再加上国家处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之后,农民对土地看的就比较重要,越来越不愿意放弃土地,因为即使自己种的不是太好,也可同样享受国家补贴。大部分农户仍牢牢把守着自己的那份承包地,不愿让别人承包,这已成为“三农”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此种现象的存在,不利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彭立学 《活力》2004,(11):169-169
根据“两会”精神要求,必须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佳木斯市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紧紧围绕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重要工作,着力实施重点突破,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以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分散经营与市场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一是由于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太小,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二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太小,限制了农业资本投入,使得农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才能强化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只有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的土地物权,进而深化改革,还权赋能,才能最终形成产权清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为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干家万户的户营生产与干变万化的大市场越来越不适应,以致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在一些城市郊区,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涉农部门及技术人员、乡镇干部和农村种养殖能手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多元化流转,进行农地集中成片开发,建立高效农业商品基地,带动农业围绕市场调节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成功路子。  相似文献   

11.
陈世国 《活力》2023,(16):180-18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来说,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仍旧较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田园综合体是一种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及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村发展新型模式,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农业综合体的主要内容模式及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再次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有针对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定义及其关系 l、休闲农业。其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休闲农业中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相似文献   

13.
实施土地资本经营 开辟农村新兴财源黑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李继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我省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基地,这为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去年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把我省由农业大省建设成为农业...  相似文献   

14.
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教育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土地和金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土地是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产,而农村土地金融是把土地和金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农民可支配资金,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模式有限,从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出发,研究适合本地农村经济的土地金融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文章以吉林省的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模式为例,深入研究农村土地金融发展过程中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吉林省及其他省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宪魁 《活力》2014,(17):4-4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两大平原”改革试验难得机遇,立足龙江农业发展新阶段新情况,着重从变革生产关系入手,积极探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坚持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和潜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推动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上趟出新路。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国家农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土地则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材料和物质基础,土地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土地经营制度已逐步显露弊端。农业人口减少,农村"空心化"严重形成土地抛荒现象。农业用地分散、零碎,不宜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抗风险能力弱。  相似文献   

18.
绥化地区是农业大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这个地区的各级财政部门以支持农业发展为己任,在支持农业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支农工作的重点是由注重量的增长逐...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北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继续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把"发展农村、提高农业、致富农民"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的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制定规划、努力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入手,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日趋加快的环境下,同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