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考辨●郝树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730070)凡留意两汉河西史的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四郡的设置年代。由于《汉书·武帝纪》和《地理志》记载的歧异,也由于史、汉两书其它有关材料中隐含或透露的四郡设置年代的时间信息不尽一致,因而使这...  相似文献   

2.
在甘肃省千里河西走廊的中部,祁连山脉的中段,南祁连山、北合黎山之间的平川上有座城市张掖。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 张掖古为河西四郡之一,最近这里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神奇的地貌景观张掖丹霞地貌群。  相似文献   

3.
龙人 《发展》1995,(11)
由于河西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因此,历代中央王朝和若干地方割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河西的经营开发,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征河西击败匈奴后即于公元前121年设武威、酒泉两郡。随后汉政府又于公元前111年再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移民庶边,厉行屯田,河西的规模开发由此开始。继而大将军窦融出镇河西,怀辑羌人,整饬军政,发展生产。在西汉末年纷飞战乱的环境中,为河西地区创造了一片和谐安宁的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4.
汉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考辨(续)●郝树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730070)张掖设置之年代张掖设郡的时间《武纪》系於元鼎六年(前111年),近世以来张维华、劳干、黄文弼、陈梦家、张春树、周振鹏等诸位先生均未提出异议,意见是一致的。笔者只想就《地志》所记...  相似文献   

5.
黎李 《发展》2011,(2):54-55
一、五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辟河西四郡后,历代王朝在这里设郡置府,建立国都,致力经营,使它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塞。在政治、经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向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匈奴起,汉朝便开始了对河西走廊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史记·平准书》载:“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令居、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这是河西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河西经济区形成的开端。大规模的屯田有汉、唐、明、清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正>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08——452年)在位期间,对甘肃河西地区制定了较成功的开发政策。河西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古代这里水足草茂,农牧业开发较早。北魏在前代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了在河西发展畜牧  相似文献   

8.
酒泉,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酒泉酒文化. 一、因酒得名的丝路古郡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兵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收千里河西地区为汉王朝的统辖范围,并正式设立了河西走廊最早的行政机构——酒泉郡.两千多年来,酒泉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桥头堡,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任何一个地方都无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了诸如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航天文化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古代飞天和现代航天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交相辉映,折射出酒泉古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河西为何兴盛汤代佳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中西陆路交通东段的咽喉要道。战国、秦汉之际,这里是少数民族月氏、乌孙、匈奴的游牧地。汉武帝北击匈奴,收河西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徙民以实之”,从而使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河西,当地的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两汉之际的通货膨胀问题十分严重。其时,据守河西五郡的窦融集团针对世情,依次颁布执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河西地区呈现出了民庶殷富、仓库有蓄的社会新景象,在动荡不已、物价暴涨的两汉交替过渡时期颇显特别。其中,以谷为俸的"吏俸新制"不仅很好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的恶化,也在当时河西社会经济变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且对东汉王朝钱谷各半的吏俸支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涛 《魅力中国》2013,(17):364-364
盛乐古城是我区。规模较大、沿用历史年代最长的古代城址。历经战国、汉、北魏、唐四次建城。从西汉初年设立定襄郡开始,我国历史上共有9个朝代先后17次分别在这里设置过郡、州、县、府、镇和国都等行政建制。本文通过对盛乐古城不同年代史料的介绍与考古发现的探讨.阐述了盛乐古城各个文化层的特点、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文化融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杨伟 《发展》1995,(12)
敦煌之名,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置“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时命名的。曹丕代汉建魏后,大力经营河西,这期间在平定叛乱,发展经济,疏通中西交通,理顺民族关系等方面,河西涌现出了一大批治世能手。仓慈和皇甫隆就是其中突出的二位。 仑慈,字孝仁,淮南(今安徽寿县)人。最初为当地郡县一小吏,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间,曹操在淮南一带募民屯田时,被任命为绥集都尉(屯田官田)。曹丕寿初末年(公元226年),仓慈担任了长安(今西安市西北郊)县令。由于施政清简有方,受到了吏民百姓的敬畏和爱戴。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仑慈升任为敦煌郡太守,当时的敦煌“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连续的战乱,  相似文献   

13.
汪三同 《发展》2010,(9):22-22
农都尉是汉代设在边郡地区专门主持屯田的长官,它的设置在两汉开发和巩固边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汉书·百官公卿表》:“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续汉书·百官志》云:“农都尉,武帝置,于边郡主屯田殖谷。”《注》引《汉官仪》日:“农都尉不治民。”史书中对河西一带农都尉的记载不多。《汉书·地理志》仅在张掖郡番和下注“农都尉治”,其他十个农都尉不详。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东北地区,由于诸多的历史因素,形成了州(郡)县等地方行政设置颇具特色的“侨置”和“移治”现象。探讨构成这一现象的某些特点,对研究东北地区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沿革、发展和演变历史,是很有裨益的。一、“侨置”与“移治”的区别(不同) 在古代东北地方行政设置的沿革史上,“侨置”和“移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们均为因故将行政设置由甲地迁至乙地,但就其实质来说,  相似文献   

15.
古代河西水利建设的成功经验·沈桢云河西拥有优越的水土资源。历代统治者经营河西,均以农业为重点,兼及畜牧和其他。由于河西丰富的水资源以地表水和冰雪融水为主,大气降水很少,兴修水利便成了农业发展的关键。在推行一系列屯垦制度的同时,古代的统治们十分重视河西...  相似文献   

16.
张建伦 《发展》2014,(7):20-21
正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贸易通道。这条国际通道成为中国丝绸、瓷器和香料走向西方世界的桥梁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到了21世纪初,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中亚各国希望拓展与中国的合作领域,推动中亚地区的建设与开发。正是  相似文献   

17.
<正> 三国时明,曹魏政权对河西走廊的开发经营逊于两汉,但在河西开发史上仍占有一定地位,笔者试就此作一些探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兴平、建安之际,海内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河西地区不仅遭受中原战祸的波及,“丧乱弥久”,并且“加民夷杂处”,还备受民族间兵戎纷扰之害。“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冠抄,杀略不可胜数。”建安末,“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不久麹演又伙同张掖张进作乱,“时雍、凉诸豪皆驱略羌胡以从进等”;武威的三种胡亦在豪帅驱使下发动叛乱,以至“道路断  相似文献   

18.
张磊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6):F0002-F0002
近年来,明代卫所制度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卫所与地方社会的研究也屡有佳作问世。但学界关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南,对西北卫所与地方社会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明初的河西地区,地处极边,三面迎敌,是明朝重要的边防要塞。同时,由于地广人稀,经济落后,河西地区在人口、经济上的规模远远达不到设置府州县的标准。为巩固边防,随着军事行动的推进,明朝以嘉峪关为界,以西将元代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察合台出伯系诸王集团转化为羁縻卫所,以东的河西地区则裁撤了元代的甘肃行省及其下辖路、州,改设属于军事系统的甘州五卫、凉州卫、永昌卫等十卫三所。从而使河西地区成为了特殊的军管型政区。与北部长城沿线的其他军管型政区相较,河西地区在明代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州县的身影,其所属的陕西行都司也不管辖非实土卫,可谓是长城沿线最典型的军管型政区。  相似文献   

19.
<正> 甘肃河西在古代曾经以其连结中西的地理位置,宜耕宜牧的自然条件,多民族杂居的政治因素,吸引着历代统治者对之开发经营。汉唐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强盛的两个王朝,同时也是开发河西最有成效的王朝。总结这两个朝代开发河西的主要经验,比较其异同得失,对我们今天进一步开发河西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唐河西农业开发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归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河西,并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经营,河西经济因此有了长足发展。历代王朝对河西进行大规模屯垦经营固然与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巩固边防、稳定统治。也就是说,历代王朝对河西的农业经营是消极的、从属于政治形势和军事斗争需要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就居住着众多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经常深入中原农耕地区进行骚扰,抢掠,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