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鹏  路征 《特区经济》2012,(10):209-211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成为创新型经济。文章对区域创新系统的逻辑结构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区域创新系统的三要素构成考察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然后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一般特征进行了概括,最后指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应对,即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宏观政策环境,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在机制,重视社会资本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区域规划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推进军民集成创新是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企业创新能力博弈分析,军民企业选择集成式创新是“竞合”博弈的最优结果。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军民集成创新结构与功能模型和以军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军民集成创新复杂系统模型,结合定量分析,探讨军民集成创新系统有序演进的基本条件;最后,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给出有利于我国军民企业集成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系统的结构构建,各创新要素之间的联结和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协同创新系统的效率。本文以江苏新医药产业为例,从创新网络的节点和创新资源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医药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并从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归纳了新医药产业协同创新的类型,最后提出应如何通过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来优化创新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产业革命浪潮,证明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策源地。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突出国家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使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创新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本文分析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及原因,提出企业是创新主体,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实践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提出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是提高国家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战略举措,这种创新要素整合的方式带来组织架构、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的变化和影响;提出推动企业创新联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践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践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998年6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批准我院率先进行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先导、示范和重要组成部分。5年来,我院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中心,锐意创新,各项工作迅速发展,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经济效益日益增大,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和园区环境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制度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相关实证研究也显示制度的重要性,而当前的行政体制是制约我国区域创新的深层制度因素。最后,本文借鉴高绩效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提出区域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制度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相关实证研究也显示制度的重要性,而当前的行政体制是制约我国区域创新的深层制度因素.最后,本文借鉴高绩效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提出区域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12,(11):8-1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金昌市金川区为例 ,论述了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 ,产业创新是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金昌市金川区要加快产业创新 ,应当以城市经济为中心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 ,立足于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整合资源要素 ,以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为重点 ,聚集城市、经营城市 ,突出发展城市 ,加快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经济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编后语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之后,国家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以构建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集成优势科技力量为抓手,大力推进院地合作工作,发挥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报告》2007,(239):1-19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有效的竞争政策,制定国家汽车产业总体创新战略,加快顶层设计,明确未来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发展路线,以节能和环保技术为突破口,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完善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形成供应侧和需求侧相结合的财税激励政策,这对于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信息化,促进苏北经济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评价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区域创新系统也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关键。本文以安徽省为实例 ,用TOPSIS模型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8月29日至30日,信产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这是国务院三个部委共同举办的一次鼓励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会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创新型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等战略目标。信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技术产业,信患、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上表示,目前中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信息产业的重大使命。将把信息产业列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突破口,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庄灵习  许艺苹  陈舒 《科技和产业》2023,23(24):154-158
以2016—2021年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布的科技创新政策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数量发展、区域分布和文种结构3个维度开展定性分析,构建PMC指数模型对福厦泉自创区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政策量化评价与分析,研究提出经费投入、协同创新和创新网络3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是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如何有效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大学—政府—产业的“三螺旋”协同创新结构越来越得到各方认可,为有效实现这种结构对创新驱动的推动作用,协同创新中心由此而生.本文以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为例,论述了协同创新对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推动现状以及未来会产生的积极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萌  孔昭君 《科技和产业》2022,22(7):209-214
国家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是构建一体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途径。为此,对国家创新策源能力构建展开研究。首先,对国家创新策源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将能力构建的基础分为创新需求、创新要素、创新环境3个方面;最后,从开展协同创新、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学科交叉和用好政策工具4个方面阐述能力构建的现实途径。中国具备创新发生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进行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仅能够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更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东 《改革与战略》2009,25(7):120-123
文章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乃至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创新的作用。产业创新系统是不断变化的,是在动态过程中演化的。明确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化,对于构建具有我国特设的产业创新系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太仓作为苏州地区发展的重要板块,其创新体系的构建对苏南乃至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背景,探讨了太仓市创新引领作用的优势,剖析了创新引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挥太仓创新引领作用的总体思路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被引入我国至今二十年,在这期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对中国知网上以“区域创新系统”为主题的重点文献运用高频关键词和知识图谱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始终围绕着区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提升展开,进一步分析认为对两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最后指出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