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平滑利润,稳定股价以及产生其它对上市公司有利影响的因素.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公司利润,粉饰会计报表,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给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人造成损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过度的盈余管理是否会对代理成本产生影响,以2005年到2009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Jones修正模型计算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而求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以此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并运用多元回归对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盈余管理与代理成本之间有显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农业类上市公司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模式,投资是促进农业企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视角,研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分别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投资支出有何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投资支出的影响有差异,农业类上市公司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提高利润,会被市场识别,抑制企业投资支出;采用真实盈余管理调低利润,造成表面盈利的假象,促进企业投资支出。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并不理想,整体的盈利水平较弱。农业类上市公司需重视企业投资,合理应用资本。  相似文献   

4.
浅谈企业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虚假会计报告信息的屡屡出现,特别是安然、世通、施乐公司等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利润操纵"谈虎色变",其实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是不同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从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出发,在会计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出于各种目的可以对可操纵应计利润、真实盈余和现金流进行操纵,那么审计人员关注哪种风险对提高审计质量的边际影响最大呢?本文以2007-2011年沪深A股的千余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De Angelo对审计质量的定义,以审计意见除以盈余管理程度构建了审计质量的量化指标。我们发现审计人员关注可操纵应计利润、真实盈余和现金流操纵三类盈余管理行为对提高审计质量的影响不同,关注现金流操纵对提高审计质量的边际效用更大;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并没有对现金利润盈余管理行为予以足够关注,因此审计人员应该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盈余管理作为资本市场上一个主要的会计问题,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盈余管理都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公司行为。本文从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动因入手,分析其存在的社会及经济根源,并提出如何控制盈余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内涵及动机,对盈余管理和递延所得资产计量确认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分析。进一步地,以T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考查其2015和2015年度的部分财务报表,详细论证了T公司利用从可抵扣亏损中进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以调节利润的手段来完成盈余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交易规划等手段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盈余,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这样企业可以从盈余管理方面调节利润,从而导致财务报告不实,因此探讨企业盈余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采用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客观地说,一定的盈余管理有利于增强公司在风险环境中生存和应变的能力.但在现实中,盈余管理往往突破了"限度",降低了盈余质量,变会计利润为"数字游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增强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防止落入盈余管理的陷阱.笔者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对盈余管理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11.
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采用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客观地说,一定的盈余管理有利于增强公司在风险环境中生存和应变的能力。但在现实中,盈余管理往往突破了“限度”,降低了盈余质量,变会计利润为“数字游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增强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防止落入盈余管理的陷阱.笔者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对盈余管理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采用的是适度分离的模式,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在计算口径上存在许多不一致。应税收益具有一定刚性,与会计收益相比具有不易操纵的特点。国外很多研究表明,从会、税差异信息中能够捕捉到管理当局操纵利润,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将分析会、税差异在识别企业盈余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盈余质量的高低。以前的很多研究采用JONES模型来检测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也逐渐扩展多种视角,目前主流的方法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利润法、盈余分布法,以及收入模型法,但完美的计量方法并不存在。本文通过对各种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与优缺点的综合梳理,提出对中国特有环境下应采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谦 《绿色财会》2014,(8):52-56
研究了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利用营业外收支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现无论前三季度是亏损的公司还是盈利的公司,都较为普遍地利用营业外收支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营业外收支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动机各异:前三季度亏损较小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前三季度亏损较大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大洗澡;前三季度高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达到特定目的的“披露管理”。盈余管理盛行于各国资本市场,是影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一是资本市场筹资动机,在中国现有的制度下,公司首次发行股票、配股增发、摘牌退市都与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指标密切相关,公司有为在资本市场筹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二是管理者牟取私利动机,管理者往往通过提高利润或推迟确认收入等盈余管理手段来改变业绩指标,以便获得金钱报酬、社会声望、政治资本等;三是其他动机,如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特殊制度背景下,管理层个人利益与企业、地方政府利益的相互作用,盈余管理行为将主要表现为虚增利润。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塑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形象,深层次的动机是提升管理层的预期政治前途、在职消费和福利等隐性报酬。  相似文献   

17.
基于谨慎性原则而产生的资产减值会计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但由于资产减值与企业的利润存在重要联系,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屡见不鲜,资产减值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盈余公积金是按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可用于转增资本,弥补亏损,是企业用于积累和发展的有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盈余公积金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实现的利润。新会计制度的利润分配顺序规定企业在税前抵补没收财产损失,支付税款的滞纳金和罚款以及不超五年的以前年度亏损。税后利润弥补五年后的亏损,然后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通过新会计制度改革后几年的实践,盈余公积金与旧会计制度中的专用基金都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其用途也大致相同,两者主要区别是:(1)性质不同。原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从税…  相似文献   

19.
<正>农民合作社的盈余是合作社成果的体现。由于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收益分配有其特殊性,不像一般企业那样强调盈利性。合作社经营追求的目的是服务成员,以及合作社的整体效益,通常强调的是盈余总额,而不是利润总额,所以将合作社的利润特称为合作社的盈余。那么合作社应如何增加盈余及进行盈余分配呢?笔者认为应从  相似文献   

20.
企业财务比率分析(十三)王英贤57、利息费用涵盖比率。指企业一定时期(一般应为年度)的税息前盈余与支付利息费用之比。计算公式为:利息费用=税息前盈余=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涵盖比率利息费用利息费用=税后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公式分子税息前盈余即交纳所得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